走进聚会王国感受礼场非礼 到了美国,经常听到的一个字叫“party”。因为不识英语,就瞎想,整天“怕踢”“怕踢”的,这里既没驴也没马,“怕踢”什么呀?满脑子浆糊。住的长了,渐渐才知道,这“party”不是那“怕踢”, “party”就是“聚会”,“聚会”就叫“party”,如同一个人的名字,在中国,张三李四王二麻,到了美国,ABCDEFG…… 走进“聚会王国” 前不久,笔者曾经写过一篇父住阿山头、子住阿山中的两代美国家庭“相距千里、一月一聚”的故事,有些朋友听了,惊讶地说,真够“稠”的了; 再看眼前这位小同学,放学回家,没有放下书包,就急匆匆地朝厨房喊:“妈,快来。”妈问什么事把你急成这样,孩子说,这个周末,有好几个聚会---- xxx同学过生日要“party”;xxx转学了,要“party”;小提琴班毕业了,要“party”,都邀我参加,去哪不去哪,你帮我拿个主意…… 如果你再留心一下自己的社区:每个周末,总有一些人家门前多了几辆汽车,阳台上炊烟缭绕,屋子里灯火通明,那准是亲戚朋友凑到一起“party”的;还有一些人家,经常停在外头的车子不见了,房里也黑灯瞎火的,多是又到别处“party”了; 每年的感恩节、圣诞节,洋历年,中国年,更不必说了,家庭“party”,朋友“party”,校友“party,老乡“party”,上级请下级、老板请员工的“party”…… 好些人上着班还不忘“party”呢:或者几个同事私下相约,或者部门经理公开宣布:“今天咱们一起共进午餐啊。”意思就是大家聚到一起吃顿午饭,钱,自己掏,饭也各吃各的,就是借机到一起聚聚; 还有更“邪乎”的,在纽约、芝加哥等流浪族较多的城市,一些流浪者每次(半月一次)领得救济金之后,也爱买些吃的喝的,聚到一个约定场所,美美地享受一次聚会大餐! 一个接一个、各色各样的的频繁聚会,让你感到已经走进一个崭新的国度----――“聚会王国”!这个国度里的居民,好像都有聚会的瘾,逮住机会、找个“借口”就要到一起聚聚,如果你记个账,聚会的次数准比国内多得很多。 聚会上瘾成风的原由 所谓“瘾”,按字典的解释,就是人的中枢神经经常接受某种外界刺激而形成的习惯性。当今世上,刺激造瘾的因素太多,犯有各种各样瘾癖的----烟瘾,酒瘾,赌瘾;毒瘾,贪瘾,淫瘾……也盛况空前。那么,美国人的聚会成瘾,“外界刺激”又是什么呢?要得出答案,需要追寻它的传统文化与社会背景。 美国地广人稀,三亿人口,一亿多个家庭,散居在五大时区、五十州的广袤大地上;而美国人又与中国人同样地重亲情,爱团聚,“常回家看看”。解决相距甚远又渴望会面的矛盾,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家庭聚会或曰亲情聚会。这其一。 其二,美国人特别地重交友、爱交往,一些学校、机关、公司、团体,甚至各级议员、官员的竞选,都把社交能力列为招生、聘员、投票的重要考核内容。社交活动的方式方法固然很多,但经常地邀几个同学、同事、亲戚、朋友到一起,喝杯咖啡,吃顿烧烤,或者“请吃”、“共进”什么的,往往可以収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三,美国人的爱玩爱动是出了名的。可是现实是,每个人肩上都沉沉地挑着事业、顾家两副重担,过的多是“两点一线”的简单生活,业余文化生活相当的单调贫乏,就连邻里间串门聊天的情况也极少见。亲戚,朋友,同事,同学,同乡,邻里间经常地聚到一起,吃顿饭,说说话,或者玩个游戏什么的,不仅有利于促进了解、增进感情,而且对抒缓压力,消除疲惫也大有益处,有人把聚会比作一部既能增进友谊、又能愉悦身心、还能减压充电的多用机,是相当形象确切的。 其四,人们也用许多事例说明,他们之所以热衷于聚会活动,还因为办好聚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好处多多。 简而言之,密切亲情的需要,广泛交友的需要,丰富生活的需要,“抒压充电”的需要,以及孩子幸福成长的需要,使得聚会成为人们首选的社交活动方式。 此外,美式聚会的简便朴实、物质条件的供应充裕、操办费用的相对便宜,也是美国聚会多的重要因素。曾经问过一些办会及与会者,这么多、这样频的聚会,叫我们这些外乡人听了头皮都麻了,你们烦呀不烦、厌呀不厌?聚会主人说,办次聚会,不就是花点钱到商店买些现成吃的、喝的,往桌上一摆,谁爱吃啥谁吃啥,谁爱喝啥谁喝啥,不动锅,不动灶,不供烟,不供酒,不仅没有醉驾门、玉姣门之类乌七八糟事件的担忧与麻烦,就连刷锅洗碗的劲都省了,有什么厌呀烦呀的;客人说,虽然每次聚会,多少要送点礼物,但礼多礼少,礼大礼小,甚至送与不送,都没人在意,谁都不会因为聚会而产生什么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主、客双方都高兴的是,亲戚、朋友、老乡、同事间,经常到一起交流交流,放松放松,每次聚会,都有增情、减压、添乐,充电的感觉。 可见人们经常接触和议论的美国礼场文化,并非某些人的即兴之作,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与社会背景,属美国独具的礼场特色。 聚会最大特色:“礼场非礼” 如果你对美国“party”感兴趣,那就请你跟随我的笔触到一个家庭聚会现场实地体验一下吧。 这户人家正为宝贝儿子举办生日“party”: 聚会时刻到了,一辆辆小汽车陆续开来。走下汽车的,全都拖家带口,少则三四人,多的七八口。国内哪见过这样的场面?无论婚宴、庆生宴,或是孩子考上重点髙中、一本二本什么的,座位多按一家来个代表亦即一份礼儿一位客人安排的。 客人按铃,主人开门,几句问候、寒暄之后,主人转身就走了。客人坐哪站哪,没个吱应。只好四下寻觅,自己找座。国内迎宾不知比这热情多少倍!除了宴会主人站在门口盛情接待,大多还有专职的迊宾员、领位员,把客人领到座位处,隨即有服务员“请坐”,“请用茶”。 你看那位客人,手中拎着礼品,站在那儿等主人接,可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还是近处一位客人告诉他,隨便找个地方放下就行了。这位客人有点想不通。国内送礼,都有笑脸相迎,专人拦路摆桌、登记造册,遇到50元、100元的大钞,还要一张一张地对着亮光甚至验钞机“验明正身”……哪像这,没人接礼,没人过目,到了末了,谁送谁没送,又都送了些什么,全是一本胡凃账! 聚会现场:房子不小,四厅连片,也摆了不少椅子、沙发,但早已红杏有主,后来者,有的倚墙而立,有的膝地而坐,甚至有蹲着躺着的。来得再晚些,只能见缝插针了。歪七竖八,没个聚会待客的样子!不要说同中国比,小布什退休在家“party”时,椅子不够,夫人劳拉还到邻居家借椅子,没让客人站着蹲着呢。 聚会活动,同样的没个章法,没个安排,客人们三一群,五一伙的,有的手上捧着水杯,有的嘴里嚼着东西,有的照看、逗弄孩子,有的山南海北地侃大山…成群结队的孩子,滿屋乱跑,追逐嘻戏,比幼儿园、游乐场热闹多了。整个聚会现场,除了悬着气球、庆生彩幅造个气氛,没有人说起孩子过生日的亊儿。 这位老人家,满腹狐疑地望着餐桌,心里开始嘀咕了:来这好长时间了,肚子饿的咕咕叫,怎么连个开饭的动静都没有?该不是只顾玩啊聊啊,髙兴得忘了吧?幸亏自己孩子走过来,问道:您怎么还没吃饭呀……这才知道,所有吃的,喝的,早就摆在桌上、台上了;谁想吃,自己拿,有的人进屋就吃开了……等老人醒过盹来,捧着盘子拿饭时,有的食盘已经见底了。开吃了,连个招呼都没有,啥聚会、啥礼节呀?! 整个聚会,就是这样随隨便便、无拘无束地吃呀,喝呀,说呀,笑呀”, 玩呀,闹呀,几个小时过去了,直到接近席终人散时,不知谁领头唱起了“Happy Birthday……”人们这才从四面八方向放着生日蛋糕的餐桌拢来,围着小寿星,送上生日快乐的祝福。这个唯一显示聚会主题的生日庆典,同样的没有宣告,没人召集…… 还记得那个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整体却又谁都不像的糜鹿吗,这里的聚会,聚会时程像马拉松,聚会宴席像自助餐舘,聚会场所像自由论坛、儿童乐园……整个聚会活动,没人迎宾,没人受礼,没人领座,没有摆宴,没有程序,没有仪式,没人招呼,没人主持……也就是该有的没有,不该发生的都发生了,用中国礼场标尺来衡量,四个字:礼场非礼。 可是人家当亊人,无论主客,对于自己的杰作,不仅毫无怨言,反而赞美有加,他们说,搞这聚会,图的就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热热闹闹,轻松愉快;要是搞那么多的礼数,那么多的讲究,不仅把聚会的人烦死闷死了,交往的那点礼物怕也变了味儿了! 这真是罗卜白菜,各有所爱,对于初来乍到的客人来说,在享受欢愉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要接受一些尴尬与不适。这就叫入乡隨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