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的误区———从该不该搀扶老人说起 一位九十多岁的亲戚来家里作客,老人家满面春风,精神矍铄,只是下车时的动作不太利爽。我赶紧走上去,扶她下车,扶她上台阶,抉她开门进屋,扶着老人屋内室外地观看欣赏一番。自以为按照中国扶老携幼的美德做得很得体,正在心安理得地作着这样的自我评价,女儿轻轻的一句话———“爸,您怎么老是跟前跟后地扶着人家呢”,像给我浇了一盆冷水似地提醒了我,我赶紧缩回了又一次搀扶老人的手。 记起女儿多次给我讲过,别看她老人家九十多岁了,仍然独居一处,她的女儿女婿曾经多次动员她搬过来跟他们一起住,照顾起来方便,可是都被老人拒绝了。老人说,我的身体好着呢,用不着你们照顾。老人的自尊心与自理能力都很强,不仅自己到商店购物、洗衣做饭,养花管草,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还经常到教堂里义务做些体力劳动。她从心眼里觉得,女儿家照顾得再好,也不如自个儿生活得自由自在。晚辈们读懂了老人的心理,尊重老人的选择,也就没有再跟她提搬家的事。 也想起了一位名叫阿明的作者在描写他搀扶房东时遭到的尬尴:“老人领我爬上楼梯时,我不由自主地搀扶了他一下。老人轻轻地甩开了我,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独立自主的老人,他认为他可以做任何的事而不需要他人的帮助……这点,也许是绝大多数美国老人的共性。” 可是事到临头,我怎么又忘了这个茬儿?我觉得女儿的劝阻很有道理,对这样一位自尊心、自信心都很强的老人,我那样影形不离地跟着她,唯恐她摔着了碰着了,从我这边来讲,确是满怀对她老人家的尊敬和关爱,但是人家自己会怎么想呢?她会觉得这是瞧不起她——低估了她的健康和自理能力,是对她的另样歧视。回想当时搀扶老人的全过程,也的确是这样的,这位你夸她一句“身体硬朗”、“衣服好看”都要由衷地向你说声“谢谢”的很有礼貌的老人,在我每次搀扶她的时候,从未向我说句“谢谢”,甚至连个点头微笑一下的示意都没有。看来我这自认为关爱的举动,无疑地伤害了老人的自尊心了,她只是出于礼貌的缘故,没有作出太过明显的举动来拒绝罢了。 自尊之心,人皆有之。所谓自尊,说白了,就是自己尊重自己。自尊与另一个带“尊”字的词儿———“尊严” 密切相关。人们常说,人要活得有尊严。尊严与人的身份或地位无关。穷有穷的尊严,富有富的尊严,官有官的尊严,民有民的尊严……尊严不只是有“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2001年<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语)者的专利,既使你很穷,很“贱”,在别人的眼里“很不怎么的”,根本没有什么“严”儿可尊,但是每个人都会对自身的品德、能力、行为及结果做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自己为自己树立尊严。 自尊是矗立在每个人心灵深处的一块碑石,是激励人们顽强生活的精神支柱。自尊这个深藏于每个人心底的精神财富,按理说,不会受到他人的伤害,但是事实上,它是相当脆弱易击的,尤其是对那些已“近黄昏”的夕阳们,他(她)们的自尊心更容易随着外界环境和自己健康状况的些微变化而变化。有时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都有可能给老人的心理上造成威协和伤害。永远忘记不了几年前发生的那件小事,在广场上散步时,碰到一个不认识的小朋友冲我叫爷爷,听了觉得怪刺耳的:我真的老了?要么孩子都喊我爷爷呢?!从此心里蒙上了“我已老矣”的阴影。由此可以想象,我对老人那样尽心尽力的搀扶,该会对她造成多大的伤害?幸亏得到女儿的及时提醒,否则,长此地“关爱”下去,定会使一颗原本很自尊、自信、很火热的心蒙灰、生变,自卑和自悲起来。很难想象,一个丧失自尊自信的老人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由此可见,尊重和维护自己、尊重和维护身旁的每一个人特别是老弱病残穷等弱者的自尊与自信,应该是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要注意的问题。简单且正确的做法是,在将你的救助想法付诸行动之前,问一声:“您需要帮助吗?”或者“我能为您做些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