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欲展翅,父母何设障?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在选校择业问题上,早早为孩子规划一条通天造极的坦途大道,不仅是很多中国父母的共同心愿,就是比较讲究尊重孩子自主、独立性的美国也不例外。最近接触一些美国名人传记和资料,吃惊地发现,这些名人在双择期间,往往遭到父母不同程度的“干扰”: 戴尔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上大学时,父母给选定的专业是学医。可戴尔的兴趣不在医学而是电脑,把精力全都用来研究电脑的制造技术与营销策略。父母不同意,有一次,父母不告而至,到学校造访,戴尔正在宿舍鼓捣电脑,吓得他赶紧把电脑器材藏到卫生间里。 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在哈佛读书時,为了专心专意地搞微型电脑软件的研发和生意,想从哈佛退学,同样遭到父母的反对,盖茨的母亲还特地请了名人好友当说客,做盖茨的思想工作。 汽车大王福特的父亲也是如此。平时挺开明的,任凭儿子在家里捣鼓这个捣鼓那个,搞坏了东西也再所不惜。但在儿子决定离家外出、寻求在工业界发展的关键时刻,父亲打了退堂鼓。 幸运的是,这几位名家的父母尚属理智,能够较快觉悮到自己的错误而没有横加阻拦,否则,戴尔就不是今日的戴尔,盖茨也不是今日的盖茨,福特更不可能成为举世闻名的“汽车大王”了。 下面这位亚裔女孩的命运就与他们截然不同了。女孩的父母很早移民美国,如今家境相当不错。女儿也很聪明好学,髙中毕业填报自愿时,父母坚决要她学医,认为当个医生,受人尊重,収入又高,最适合女孩子家。胳膊柠不过大腿,女儿顺从了。结果呢,医是“学成”了,也拿到了他们盼望已久的行医执照,可是这时的女儿长大了,不仅有了自己的主意,而且变得倔犟起来。你说医生好,可我不爱,坚持不去碰那可以赚大钱的金饭碗。后来女儿嫁人了,并且有了两个孩子,仍然坚持当她的全职家庭主妇,日子过得相当拮据。 在孩子择校择业等关键时刻,父母出来设障把关,百分之百是为了孩子好,为了孩子有个好前程,为了孩子一辈子过上幸福的生活。比如上面说的福特的父亲,孩子在家学艺时,表现的很开明,为什么在儿子要出去闯荡时又持反对态度呢?原因就是因为他觉得,家里有房有地,什么都不缺;出去呢,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不仅要吃很多辛苦,要担很大风险,而且成与不成,还在两可之中呢。福特出來之后,跑的几个地方,工资低的可廉,不仅交不起房租,连个简单饭食都吃不上,也见证了父亲的担心是有充分根据的。但是如果再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没有当年的闯荡,没有当年的受苦,福特能有后来的辉煌吗? 这里出来一个什么叫前程、什么叫幸福的问题。如今对此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有个稳定収入、衣食无忧就是幸福;有的认为有名、有钱、出人头第、受人景仰才是幸福;有的认为雄居一方,吆三喝五,花天酒地,有一批俊男美女侍候着才叫幸福……可是我们知道的美国不少富豪,好像是个异类,世界首富盖茨追求的平民生活,巴菲特吃个普通饭、穿个旧衣服就很满足,巨善费尼的私家生活过得还不如一个拣垃圾的……但他们都觉得自己生活得很满足、很幸福;而上面这位华裔女士,她追求的是个人兴趣和爱好,除此而外,别人塞给她多大的金山银山,她不仅不在乎,而且很痛苦。 前些日子,著名的民意测验公司盖洛普,与另一家保健品公司合作,每天在全美范围内对至少1000个不同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和种族的成年人,进行电话或网络调查,推选全美最幸福的人。它们的调查的内容涉及6个方面(也可以看作是构成幸福的几个要素),包括:生活评价(精力旺盛?备受折磨?昨天有新鲜事发生?一直在学习?)、心理健康(是经常笑?受尊重?抑郁?生活压 力如何?)、身体健康(一个月生病几天?头疼?肥胖?)、健康习惯(吸烟?锻炼?吃蔬菜?)、工作环境(工作满意度?和老板、同事的关系?)和基本服务 (社区服务?医疗保障?安全?有钱买必需品?)。结果选的是谁呢?好多人可能没有想到,不是腰缠万贯的名商巨贾,也不是粉丝成群的文体名星,更不是呼风唤雨的髙官贵胄,而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的普通华裔居民阿尔文·王!他,男性,69岁,住在夏威夷檀香山市,经营一家医疗保健管理公司,年收入也就十多万美元的样子。 虽然我不认为这个标准订的有多标准,大家也无需按这个来做,但它涉及的面相当全面。细想一下,列出的六条,缺了一条,还真难称幸福,至少不是完美的幸福。这一反过去很多人仅以物质享受作为幸福的唯一标准或主要指标的陈腐观念,倡导一种更为舒心如意的活法。爱看黄梅戏的老乡,对七仙女和董永的那段对唱都印象很深:寒窰虽破啊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爱读唐诗的朋友,也可从《山中问答》里洞察诗圣李白对幸福的追求与感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幸福这东西,没有一个简单固定的模式,因人而易,因时而易,因地而易,比如好多父母在为孩子择校择业时,主要根据眼下的职场状况,尽可能地为孩子选择好就业、工薪高、受敬重、少艰苦、低风险的岗位;偏偏有不少孩子,对前程与幸福的理解与父辈存有差异,特别是敢打敢拼又富有创造型性的孩子更是如此。所以为人父母的,在拿定主意要给孩子择校择业之前,最好放下身段,听听孩子的意见,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切忌把自以为是的幸福观强加给蓬勃向上的孩子。强加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带给孩子的不仅不是孩子想要的幸福,而是更多的烦恼和痛苦,甚至毁了孩子一生。前面的那个女孩就是一例,很长时间过去了,每次见到她,我的同情心就油然而生,当初父母的一念之差,把她一辈子的幸福都给毁掉了。 在孩子择校择业问题上,父母总爱出来设障把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说的白一点,就是看不起孩子。总觉得孩子小,不懂事,让他自己“当家做主”不放心。 中国有句老话――后生可畏。这句话人们经常挂在嘴头上,可是实际做起来,很多人没兑现。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上了纪的老人,多少年来深受论资排辈纬拌的约束,中的“嘴上沒毛、说话不牢”的毒害很深,遇事总是觉得年轻人缺乏阅历、不够成熟,对他们缺乏起码的认识和尊重。 到了美国后,我的思想曾经有一些转变。因为耳闻目睹的好多事实,比如,一些十几岁的孩子当了市长,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当了教授、跨国公司老板,许多诺贝尔奖得主的主要成果也出自年轻时代,接连有几个引领全国、统帅三军的总统,也都是当年中国科局级干部的年龄……但这些,仅是通过望远镜获得的“远距离”的解放、远距离的“破迷”,具体到身边的包括自家的孩子、年轻人,总认为他/她是自己一口一口喂着、一天天看着长大的,他有多大本事、多重份量,自家大人、街坊邻居是最清楚的,对他们总是存有乳毛未褪、羽毛未丰的偏见。直至前段时间,参加孙儿的高中毕业典礼,见到一个平时很腼腆、见了生人、熟人都不爱说几句话的华裔男孩,在近万人的大会上,竟然那样热情洋溢、潇洒自如地发表了髙水平的演讲,那震惊四座、掌声如雷的情景,真的让我如梦初醒,眼界大开,才知道这孩子城府甚深,一点儿也小瞧不得;也深深感到,即使是整天在眼前晃来晃去、自己亲手带大的孩子,真正了解他有多大的本领、他的内心世界,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接触,无话不谈的交流,同时要有一个深刻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认识、并且虚心接受孩子在很多问题上正在或已经超越长者的过程,在孩子择校择业这个重大转折关口,虚心听取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仅是亲子交往应有的礼数,更是决定了谁可能更为正确的理性选择。 但这并不等于在孩子的择校择业问题上,父母可以放手不管、放任自流。毕竟孩子还小,阅历有限。父母适度而必要的参予仍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大多已经进入不惑之年的负笈留学的学生家长,都是“久经沙场”、见多识广的专家里手,在这个问题上更有发言权,也最能说到点子上。前一段,我接触过一些留美较早的知识家庭,发现绝大多数父母在对待孩子选校择业问题上,都采取了足够开朗明智的态度,比如,髙中毕业的孩子,填报入学申请前,先领着孩子实地考察了很多大学;填报学校时,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最后定案时,也多真心诚意地给孩子撂下一句话:我们的意见仅供参考,究竟上哪个学校、学什么专业,大权交给你自己了。 衷心祝福每个孩子都有这样明智的家长;也衷心祝愿为数并不是很多的华人家庭家家美满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