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上學記:真新鲜,班上還有位“教室媽媽” 這天爺爺問毛毛:你們班上那麽多事,一个老師忙過來嗎?毛毛說,還有帮忙的。“誰?” “教室媽媽。” “教室媽媽”?爺爺一下子愣住了:以前見過的學校,一大堆校長,尤其多的主任,廣大教師之外還有什麽輔導員什麽的,唯獨找不到“教室媽媽”這個角色。 這是爺爺第一次聽到的新名兒,但不知她是個什麽职務,具體干些什麽事。上網查查吧,還是一頭露水:輸進“教室媽媽”幾個字,出來的多是“××媽媽教室”或者在“教室”與“媽媽”中間加個點號、逗號 “/”、“|”什麽的,查了好多頁,才找到一位華裔女士在美國當“教室媽媽”的一篇短文。 幸好有位鄰居就在毛毛學校當教室媽媽,聽到有關教室媽媽的故事也越來越多,對困惑多時的教室媽媽多少有了一些了解。 在“家長會提的意見真頂事”一文中,筆者曾經寫過家長積極報名參加學校義工活動的事兒,“教室媽媽”就是卸嗔x工活動中的一項,是學校重視發揮家長作用、家長積極支持學校工作的具體體現,也是風涌美國的義工潮在万千學校中激起的一道耀眼靚麗的風景線。 “教室媽媽”的主要任務是幚助老師做些輔導學生學習、生活、課外活動等事項。這不僅從數量上增加了學校的教學力量,還由于不少小學老師都像毛毛老師…那樣,屬于“小姐”級或結婚不久的“女士”級的年輕人,她們缺乏撫養和教育孩子的實踐,“教室媽媽”的加入,也為學校增加了一支不可多得的有經驗的教學生力军。因為她們都是班上某個學生的媽媽,按輩份,也就很自然地成了全班孩子的“教室媽媽”。 為了担起協助老師的重任,“教室媽媽”需要比較長期稳定地與學生一起生活,才能較好地了解學生,協助老師,所以她們投入的精力比較多,任期也比較長,有的一學期,有的一學年,有的甚至一直跟班到自己的孩子畢業。 “教室媽媽”大多都很年輕,她們中的很多人都受過良好的髙等教育。她們為什麽不趁這大好的青春年華,找一個能够掙錢的正式工作,卻偏偏要來當這一分錢不拿的義工?經過了解才知道,許多美國人的價值觀同我們國內有些不一樣,中國婦女把接受教育、參加工作、掙錢養家作為體現男女平等和人生目標而孜孜以求,而美國有許多婦女辛辛苦苦唸了大學之后都心安理得地回到家里,做起名符其實的相夫教子的家庭婦女來。對於她們來說,到學校當義工做“教室媽媽”,不僅能夠直接服務社會,而且能經常同自己的孩子呆在一起,對了解和教育孩子也有利。 如同社會上其他一些行業、部門招聘義工時,應聘者多、錄用者少一樣,想當教室媽媽也必需經校方認真考核、篩選、擇優,才能獲得這個不拿薪資的義工職務,所以能當上教室媽媽的人都感到很光榮,工作起來盡心盡力,深得老師學生的愛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