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育兒“催熟剂”之十:爸爸媽媽髙超的行為藝術 行為藝術涉及面很廣,每位爸爸媽媽也都有自己的經驗,這里只舉兩例,說明大人的一言一行對於孩子認識事物健康成長是何等的重要。 一支詼諧、善導的訓子三步曲 說的是美國一位醫藥發明家,小時候很喜歡喝牛奶。有一次,他打開冰箱,用手去拿大罐牛奶,結果沒拿穩,手一松,把整個牛奶罐打翻了,牛奶洒滿廚房的地上。這時,小孩嚇呆了,縮在牆角,等著挨媽媽的一頓臭罵。誰知媽媽過來了,不僅沒有訓斥他,反而笑哈哈地說:“哇!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壯觀的牛奶海洋,好漂亮啊!’’ 一句生動幽默的話語頓時緩解了孩子的畏懼心理,他知道媽媽不會因為這件事再責備他了,抬起兩眼望著媽媽,想聽聽她還有什麼下文。這時媽媽對他說:“你好厲害哦!媽咪長這麼大,都沒有看過如此漂亮的牛奶海洋,你願不願意幫媽媽把牛奶打掃干淨?’’孩子當然非常的願意了。等到母子二人一面聊著一面把牛奶打掃干淨后,這位很有心計的媽媽又把被孩子打翻的牛奶罐裝滿了水,放到冰箱里,然后再親自示范,教孩子怎樣拿才不會打翻。 這位故事里的牛奶媽媽(我們姑且這樣稱呼吧),在孩子辦了錯事時,用幽默的說詞代替了大聲訓斥,用一起收拾一起承擔代替父母包收殘局,更用那樣生動的辦法告訴孩子出錯的原因及改正的辦法,如此“訓子’’三步曲,堪稱絕美絕妙!也正因為有了良母如此成功的教育,這個美國小孩后來就不怕做錯事了,也有信心和勇氣去進行不斷的試驗探索,勇敢地“自我承擔’’所做的一切,在醫藥發明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就。 一次耐心誘導勝過百回苛責 一位化名安禮的母親給我們講了一個她為什麽不逼孩子赶快說“對不起”的故事: 有一天,六歲的小女兒邀了同班的一位小明友來家里玩,不知為什麼,兩人鬧翻了,氣得小女兒跑回自已的房里,關上房門,小朋友再叫也不開門,還口出惡言,赶人家回去。 我克制了自已的衝動,沒有逼女兒馬上認錯,轉而去照顧、安慰我們的小客人。等她情緒穩定、時間也差不多了,我們一起送她回家。路上,兩人仍然沒有說話。我沒有要女兒馬上跟她和好,也沒有強求女兒和我一起送她進家,我自己把小朋友送到她家門口,告訴她的母親,她們剛才發生了一些糾紛,鬧得不愉快,我很抱歉。 回到車上,見女兒的怒火小了些,我才問她:“剛才你好生氣哦!”她說:“對啊!”接著她把剛才發生的事說給我聽。這時,我試著做一個中性聽眾,引導她、鼓勵她繼續說下去,並警告自已:不要做裁判,不要做訓導,只是把她道出的感受回應給她:“你不喜歡她這樣,所以就生氣了?”“對啊!我就生氣了。”……如此這般,直到她的火氣宣洩得差不多也感覺到我不是在責備她、教訓她時,我才向她提出:“如果你去別人家玩,人家赶你回去,你會覺得怎樣?”她想了想說:“很難過。”我又問:“你想她今天覺得怎麼樣呢?她輕聲道:“很難過。”“那該怎麼辦呢?”她想了一會兒,說:“我知道了,我給她做一張道歉卡,明天拿到學校送給她。” 第二天放學回來,她告訴我:“媽媽,我們又變成好朋友了。”我這才松了一口氣。這個“對不起”雖然來遲了一些,但絕對是發自內心的。從此以后,她再也沒有犯過類似的錯誤。 可以看出,這樣的處理方法,比孩子鬧紛爭時,大人以包青天自居,大公無私,不偏不頗,查出誰是誰非之后,不論孩子對錯誤認識不認識、心里願意不願意,硬逼著他們違心地赶快道歉不知要好多少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