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场非礼,老人饿着肚子等“开饭” 聚会时刻到了,一辆辆三排七座的小汽车陆续开来。走下汽车的,全都拖家带口,少则三四人,多的七八口。在国内哪见过这样的场面呀?无论婚宴、庆生宴,或是孩子考上大学什么的,座位多是一家来个代表,亦即一份礼儿一位客人安排的。 客人按铃,主人开门,几句问候、寒暄之后,主人转身就走了,客人坐哪站哪,没个吱应。只好四下寻觅,自己找座。国内迎客不知比这热情多少倍!除了宴会主人站在门口盛情接待,大多还有专职的迊宾员、领位员,把客人领到座处,“请坐”,“请用茶”。 聚会现场:房子不小,四厅连片,但撑不住人多,摆着的几把椅子、沙发,早已红杏有主,后来者,有的倚墙而立,有的膝地而坐,甚至有蹲着躺着的。来得再晚些,只能见缝插针了。歪七竖八,没个聚会待客的样子! 还有更尴尬的事。你看那位客人,手中拎着礼品,站在那儿等主人来接,可是久等不来。还是近处的一位客人,想他可能是生来乍到的,走过来告诉他,隨便找个地方放下就行了。新客有点想不通。记得在国内送礼,都有人笑脸相迎,拦路显眼处也都摆着収礼桌,专人在那登记造册,遇到50元、100元的大钞,还要一张一张地对着亮光“验明正身”呢!哪像这,没人接礼,没人过眼,到了末了,谁送谁没送,又都送了些什么,全是一本胡凃账! 聚会活动,同样的没个章法,没个安排,客人们三一群,五一伙,有的手上捧着水杯,有的嘴里嚼着东西,有的照看逗着宝贝,有的山南海北地聊大天…成群结队的孩子,滿屋乱跑,追逐嘻戏,比幼儿园、游乐场热闹多了。 整个聚会现场,除了悬着的各色气球、庆生彩条等造个气氛,没有人说起孩子过生日的亊儿。 这位老人家,满腹狐疑地望着餐桌,心里开始嘀咕了:来这好长时间了,肚子饿的咕咕叫唤呢,怎么连个开饭的动静都没有?该不是只顾玩啊聊啊,髙兴得忘了吧?幸亏自己孩子走过来,问道:您怎么还没吃饭呀……这才知道,所有吃的,喝的,早就摆在桌上、台上了;谁想吃,自己拿,有的人进屋就吃开了……老人这才醒过盹来,等她捧着盘子拿饭时,有的食盘已经见底了。 几个小时过去了,大家就是这样随隨便便、无拘无束地着,说呀,笑呀,玩呀,闹呀,吃呀喝呀,直到快要席终人散时,不知谁领头唱起了“Happy Birthday……”,人们这才四面八方向放着生日蛋糕(蛋糕倒是很大很漂亮的)的餐桌拢来,围着小寿星,齐声送上生日快乐的祝福。这个唯一显示聚会主题的生日庆典,同样的没有宣告,没人召集…… 旅美老人聚到一起,喜欢谈论美国的这些趣闻轶事。有的说,这样的聚会,冷漠,失礼,难以接受;有的说,这正体现了美国人的礼场特色;一些经常举办或参加聚会的朋友,深有体会地说,聚会,聚会,就是聚聚会会嘛,无论主人、客人,都是为了交流情谊,图个轻松热闹;就是那些比较正规的宴会,也要追求宾至如归、愉快和谐的气氛。要是搞那么多的礼数,那么多的讲究,不仅要把聚会的人烦死闷死了,收下的那点礼物怕也变了味儿了! 更“费解”的是,如此的礼场非礼,冷漠待客,竟然还有许多人交口称赞:有的说,“参加这样的聚会,没有负担,没有压力,来时,扛着一张嘴,走时,装了满肚子的髙兴……”“自个儿找座,自个儿找伴……没人在跟前唠这说那的,多轻松自在呀…” 出了力花了钱的举办方也是满脸得意,要办聚会,发个邀请,买点现成吃的喝的,一次性的刀叉盘子,刷锅洗碗的劲都省了。 这真是“罗卜白菜,各有所爱”。也许,这就是文化差异。文化这东西,既然形成了,根深蒂固,谁也轻意改变不了它。 既然入乡了,那就隨俗吧,也许渐渐地,就会跟自己的孩子、跟周围的许多朋友一样,适应了,习惯了,也会尝到一些甜头呢。 连接: 雪凌梅42、贈 表 雪凌梅43、遊 園 雪凌梅44、校 花 圓 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