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育兒催熟劑之一:孩子生下就自己睡 早就有個感覺,美國人的個頭比較大,成熟也比較早:不大的孩子就能動手做很多事,成年以后,即使有些困難,大多也都樂意離開父母獨立生活。 個頭大,主要是基因决定的,當然也有后天的生活環境和營養問题,就像小日本,原來比我們矮一大截子,后來開展每天一杯奶邉樱?/SPAN>個頭拔高了;美國孩子為什麽成熟比較早呢,很長時間一直弄不清楚。即至在美國住了一段時間,方才惊訝地發現,美國人在育兒過程中,普用使因了一種我把它叫作“催熟劑”的東西,就像我們中國在飼養家畜家禽水産以及種瓜種菜生豆芽等等時使用的催長劑、催熟劑一樣,一條魚,吃“野食”,需要几年的時間才能長大;現在喂“飼料”,只要几個月就長好幾斤了;又如西红柿,原本青青的,往上噴塗一種叫作什麽促紅素的東西,一夜之間變紅了,等等,等等。區别在於,這些用在動物、植物身上的催熟劑都是物質的,大多又是有毒的,而美國人育兒的催熟劑都是精神的,至少目前看來,效果是無毒而有益的。 由于筆者對這個問題比較感興趣,所以從今天開始,把觀察到的美國育兒使用“催熟劑”的一些情况陸續做個簡略介紹,抛磚引玉,更歡迎朋友們批評指正。今天介紹的“催熟劑”叫作―― 孩子生下就自己睡 美國人對生孩子特别講究。婦女怀孕之後,定期要到醫院檢查;儘管接生費用昂貴(住一天醫院少則上千多則上万美元),但是家庭与社會(政府或醫保公司)也都樂意付出這筆花銷;產婦分娩前後,不僅醫院對產婦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而且“女人生孩子,丈夫休產假”,甚至陪護及探視的親屬,都會沾嬰兒的光,在住房、飲食方面得到特殊照顧;還有的州,孩子一出生,就會收到州長親筆簽名的賀卡……難怪一位旅居美國的男士感慨地說,經歷這一番事后,才真正体會一次什麼叫“幸福”。 然而初生嬰兒在醫院享受的這一切堪稱無比的溫暖,一回到家里就立時改坐“冷板凳”了。父母早早為他(她)準備了嬰兒臥室、嬰兒床,父母對嬰兒說了聲“寶貝,你自己睡一個屋子吧”,孩子的“獨立”生活就從此開始了。即使家里的住房比較緊張,比如我在一家大學的學生家庭公寓區,就碰到一對研究生夫婦,雖然只有兩室一廳,也將原來用作書房的一間改作臥室給孩子住了。 每每想到這些做父母的,每天夜里自己鉆進暖和的被窩,而把襁褓中的嬰兒獨自“扔”在一個房子里時,就覺得他們太狠心了!你們這樣做,怎麼忍心又怎能放心呢?! 然而人家美國人自有自己的說道。几乎所有的婦產科醫生都會警告產婦,千万別摟著自己的孩子睡覺,那樣容易悶著、壓著孩子,因為因此而發生的悲劇已經不少了;一些家長更看重讓孩子生下來就獨住一屋,有利於克服孩子過重的依親心理,從小培養自立自強的精神。如果你稍加注意就會發現,好些孩子養成獨立睡覺的慣性之后引起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我能自己穿衣--我能自己吃飯……我能這個,我能那個,這些連绵延伸的“我能”,引領着孩子走向一條不斷創造與成功之路。 孩子都有很深的恋母情莭,讓剛出生的嬰兒獨自睡在一個地方,開始可能哭鬧得勵害,需要有一定的適應期。實踐證明:開始,孩子哭几聲,很正常,漸漸地,他會習慣的;有些母親採取的先分(被) 窩、后分床、再分屋的三步 法,也頗有借鑒意義;還有一些父母,還搞了點“物質刺激”:自己睡一個晚上,獎勵1美元,鼓勵孩子自己睡,效果也很好。 讓嬰兒獨住一屋,並不是把孩子扔下不管了,在嬰兒室的溫度控制、嬰兒床的設計制作等方面需要採取相應措施外,在孩子的身邊放個傳聲器,孩子稍微有點兒動靜,馬上就傳到父母耳里,也很有必要。總體講,讓孩子自己睡覺,開始時,可能比把孩子放到自己被窩里還要操心、還要辛苦。但是没辨法,最终為了孩子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