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是蜀汉后主刘禅(207年-271年)的小名。经小说《三国演义》的演绎,“扶不起的阿斗”就成了刘禅昏庸无能的品牌,甚至成了傻瓜君主的象征。刘禅象许多老年帝王一样,后期干了不少稀里糊涂的事,但给他扣上昏庸无能的傻瓜帽却是一桩天大的冤案,还是铁案,看来永远也无法平反了。 223年刘备死后,年仅16岁的刘禅继皇帝位,至263年蜀汉亡,在位40年。刘备死前嘱咐刘禅要对诸葛亮象父亲一样敬侍。同时刘备也嘱托诸葛亮尽力辅佐刘禅。如果阿斗实在扶不起,诸葛亮也可以取而代之。人们大都说这是刘备临死时故意给诸葛亮的警示,但也应该看到,刘备见证了东汉末年主弱臣强的惨剧,有此想法也合情合理。 刘禅听从父命,一直由诸葛亮一人身兼丞相、大将军和司隶校尉三职,全权处理一切政事、军务、及司法监督事宜。234年诸葛亮死后,27岁的刘禅亲政,以尚书令、大将军和大司马替代丞相制,使三职能互相制衡。有一段时间,刘禅曾“自摄国事”,并提出“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的战略方针。在政事上,他主张先修养生息积蓄力量,然后从长计议北伐。诸葛亮死后蜀汉能继续维持近三十年,与刘禅的这一治国方略有直接关系。 因为刘禅主张修养生息,所以他对姜维的北伐没有采取积极的支持态度。事实上,刘禅和绝大多数文武官员的看法是一致的:诸葛亮亲自北伐都不能成功,咱大伙只要能保住西蜀偏安就行了。姜维畏惧被刘禅宠信的宦官黄皓,后来只好屯兵汉中的沓中避祸。表面上看这是姜黄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姜维24年里11次北伐中原,从253年到257年基本上是每年一伐。对西蜀这样的小国,连年打仗,人心厌战,也包括刘禅。 刘禅当政的近30年里,他基本上没诛杀过大臣。254年姜维北伐时,荡寇将军张嶷因患严重的风湿病基本不能行走,但张嶷执意要随大军北征。他向刘禅上疏:臣得蒙主上看重,屡受恩惠,加上有病在身,时常担忧突然身亡,不能报答主上。如今总算可以随军出征,为国效劳。如果取得凉州,臣愿意担任藩镇守将;如果不能报捷,只好牺牲自己以作报答。后主看了感动地流下了热泪。由此可见刘禅虽然宠信黄皓,但他并不是好坏不分。 邓艾偷渡阴平打败诸葛瞻后,刘禅接受谯周的建议,在263年向曹魏投降,保得全城人民免受杀戮。蜀汉亡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并迁往洛阳。由此衍生出后人皆知的典故“乐不思蜀”。通过刘禅“乐不思蜀”的表演,司马昭确信刘禅老实忠厚,从此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公元271年,64岁的刘禅去世,晋谥刘禅为安乐县思公。西晋末年,刘渊建立汉赵,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其实,刘禅早年让诸葛亮大权集于一身,后来在姜维和黄皓之间维持平衡,又同意开城投降以保全百姓,最后表演了一出“此间乐,不思蜀”的滑稽剧以自保。在刘禅所处的环境中,世上绝顶聪明的人恐怕也做不到刘禅这样的大智若愚了。 刘家阿斗并不傻。 过往烟云于2008年9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