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在一位朋友的建议下,河西魂系列在五味斋首发。其后发现其中有些地方需要修改或图片需要精简。这些工作无法在五味上操作,只能修正后收入博克中存留。五味的原帖中有一些网友在跟帖里提出一些很有见地的看法或批评,有兴趣的读者可点击以下连接查看跟帖:http://bbs.creaders.net/life/bbsviewer.php?trd_id=341926]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清王朝平定新疆,也收复了嘉峪关外的敦煌地区。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设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卫,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我1986至1988年曾数次到敦煌野外考察,发现敦煌地形图上有许多以陇东市县命名的村落,后来才明白这是雍正年间的移民怀故思乡之纪念。乾隆二十五年(1760)恢复沙州卫为西汉时的敦煌,此后沿用至今。
鸦片战争失败后,力主禁烟的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在赴疆途中,他写了一首告慰家人的七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茍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人民并未忘记这位人民心中的民族英雄!林则徐1842年8月从在西安启程,沿途他经常被当地官员、士绅、学子、百姓挽留回护,只好走走停停,历时四个月之久于1842年12月抵达伊犁。林则徐一到伊犁,因鸦片战争同被流放而早先来到的邓廷桢亲迎。伊犁将军布彦泰派兵丁迎接,第二天更派人送来米面、猪羊、鸡鸭等食物。对一位流放的罪臣,这样的礼遇实在前所未有。其实,道光皇帝也一直挂念着这位在洋鬼子的淫威下被贬职的忠臣,道光帝给林则徐划了封地,使他藉收租维持生计。
当时西方国家已对新疆虎视眈眈,林则徐密切注意与此相关的种种迹象。1845年林则徐署理陕甘总督,他对赴任的左宗棠讲:“此(英国)易与耳,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1864年,正值洪秀全太平天国造反和陕甘回民暴动,在国外势力的支持下,新疆各地豪强趁机而起,出现了各自为王的混乱局面。光绪元年(1875),朝廷议论出兵收复新疆之事,引起“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等人以日本为主要假想敌,主张放弃塞防而力主海防,将用于塞防的预算一并打入海防之饷。左宗棠则认为:如果丢失新疆,则这块土地不是被西方的英国势力,就是被北方的沙俄吞并,中国随即失去西北边防要塞和重镇,使西北边防无以屏障,到时中国边防的兵力不但不能削减,反而会大大增加。光绪皇帝和慈西太后接受了左宗棠的条策,下诏授其为钦差大臣,仍兼任陕甘总督,全权节制三军,择机出塞平定新疆。
左宗棠坐镇肃州(酒泉),经过三年的艰苦战斗,指挥西征军攻克了反叛的南疆八城,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从1873年到1880年,左宗棠几乎有一半时间是在酒泉度过的,他也是唯一一位不肯离开艰苦大漠的一品的大员。他立志要为西北千秋万代造福,在从西安到新疆的几千公里的行军道两旁,栽种了大量杨柳树,后人称之为‘左公柳’。他在兰州坐镇时,也设贡院、开办制造局、绿化南北两山。他的下属及继任陕甘总督杨昌浚曾描绘道:“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遍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在历史上,杨昌浚没有林则徐和左宗棠名气大,但他却与清末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相连。同治元年(1862),浙江巡抚左宗棠率师入浙镇压太平军,杨昌浚随营出力。同治九年(1870),杨以军功,授浙江巡抚。光绪三年(1877),余杭县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发,上谕斥责巡抚杨昌浚“既不能据实乎反”,又“哓哓置办,意存回护”,而被革职。杨昌浚是一位尽职尽守的陕甘总督,他在任期间,从西安到新疆几千公里的行军道两旁的‘左公柳’得到保护和补种,一直造福于西北人民。杨昌浚离职后,林荫成行的‘左公柳’基本上被砍伐殆尽,现在只零零星星残存于一些西部市镇周围。
公正地讲,李鸿章的“海防”和左宗棠的“塞防”之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两派的保国方略之争,不应简单地划分为‘卖国’或‘爱国’。不过历史已经证明,“塞防”的方略是正确的选择。且不说新中国建立已近六十年,海军仍不能称雄海疆。边塞虽荒,但占据土地后就可以移民、屯田、设置军事关塞和基地、开发矿藏、建立新国家。如若放弃新疆,在清末,如果让精于骑术且用火器武装起来的外族军队坐大,从河西走廊至陇西,基本无险可守。如此一来,贺兰山、龙门山以西的西北五省及西藏将不再纳入中国版图。居高临下的西部高原之上任何一处军事基地都可以涵盖东部任何城市、设施、海港。想想当年失去北、西边塞的宋朝在相似的形势下,堂堂中华不得不向辽夏金臣服!所以说,左宗棠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位真正的民族英雄!
[山哥在五味的跟帖中补充:左宗棠的主要对手浩罕国的阿古柏属于乌兹别克汗国,不应属于新疆本地叛乱首领,而是受沙皇俄国支持的入侵外敌。浩罕国以后也被沙俄所灭。收复伊犁,是曾纪泽的功劳。这样的外交官也是彪炳千古的。]
座落在酒泉古城中央的鼓楼,始建于东晋穆帝永和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三十多年了。现存的鼓楼为清光绪31年(公元1905)重修。
城楼东边二楼高悬“声震华夷”匾额
城楼西边二楼高悬“气壮雄关”匾额,与的嘉峪关城楼遥相呼应。
清末酒泉鼓楼照片(朋友提供)
林则徐画像(转)
林则徐墨迹(《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左宗棠(转)
左宗棠墨迹(转)
左公杨(嘉峪关东后门北侧)
左公柳(酒泉泉湖公园)
左公柳(泾川西王母宫外)
酒泉市政广场西边六柱诗碑
林则徐:出嘉峪关赋(诗碑阳面)
林则徐:出嘉峪关赋(四周底座上有不同字体的镌刻)
杨昌浚的《左公柳》刻在这柱诗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