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一篇文章,其中谈到:在先秦诸子中,管仲和商鞅二人不仅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且身居要职,手握重权,因而有可能贯彻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实践自己的理论。商鞅虽然在事业上成功了,但从他个人的角度来看又是失败者;而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霸中原。管仲在位的时间长达40余年,功成名就,既是学识丰富的思想家,又是政绩斐然的政治家。这在先秦诸子中也可说是独一无二了。 文章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夸大其辞,但一部《管子》倒真可以作为治理国家者重要而有益的参考。我没读过《管子》,但管仲治理齐国40余年,成就了齐桓公的首霸地位,足以证明管仲是一位管理国家的百年奇才。要不然三国时的诸葛亮也不会自比于管乐。
人要是德才兼备当然是最好不过了,可惜的是有才之人不一定就有德。当然这个‘德’字的覆盖面甚广。李斯有才,秦律多出其手。但李斯嫉妒比他更有才干的韩非、并致其于死地;李斯还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逼死太子扶苏。李斯后为赵高所忌,被腰斩并夷三族。明朝的张居正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内阁首辅,明代最伟大的改革家’,但张居正死后被抄家:“尽发其诸子兄弟藏,得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
管仲也不是完人。孔子曾高度评价管仲功绩:“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同时,孔子也批评管仲在执政的后期,个人生活太奢侈:“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管仲更为严重的过失在于没有安排好接班人。宋代的苏洵在《管仲论》里分析得非常深刻:齐桓公在管仲病危之时询问宰相继承人,管仲仅仅指出:竖刁、易牙、开方三人非人情,不可近,却没有举贤者以自代。
我认为,管仲的过失并不在于个人生活奢侈,也不是一时疏忽而没有安排好接班人,而是‘贪权’。曾经读过好几个不同的版本的‘病榻论相’,但印象最深的是有关管仲对鲍叔牙、竖刁、易牙、开方几个人的评价。也就是说,管仲至死都是心知肚明,他根本就没有根除竖刁、易牙、开方的打算。
齐桓公去探望患了重病的管仲,询问他谁可以接受相位。齐桓公欲任鲍叔牙,管仲诚恳地说:“鲍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这样是不可以为政的。”
齐桓公问:“易牙怎样?”
管仲说:“易牙为了满足国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以讨好国君,没有人性,不宜为相。”
齐桓公又问:“开方如何?”
管仲答道:“卫公子开方舍弃了做千乘之国太子的机会,屈奉于国君15年,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奔丧,如此无情无义,没有父子情谊的人,如何能真心忠于国君?况且千乘之封地是人梦寐以求的,他放弃千乘之封地,俯就于国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过于千乘之封。国君应疏远这种人,更不能任其为相了。”
齐桓公又问:“竖刁宁愿自残身肢来侍奉寡人,这样的人难道还会对我不忠吗?”
管仲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违反人情的,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真心忠于您呢?请国君务必疏远这三个人,宠信他们,国家必乱。”
齐桓公不解的问:“既然这三人这么坏,为什么他们在我身边多年,齐国并没出现祸乱呢?”
管仲答道:“他们就像洪水,有我这防洪的堤坝在,洪水就不可能泛滥。如果这个堤坝消失了,洪水泛滥在所难免。”
管仲相齐40余年,齐桓公后期在竖刁、易牙、开方的陪伴中倦于国政,一切国事交由管仲处理。竖刁、易牙、开方三人都是在桓公霸业成就后进入宫中,想必仲父管仲对此三人的品行是一清二楚。如为了防微杜渐,以管仲的精明,就应将此三人尽早打发掉。管仲反其道而行之,任由此三人一步步把一位开明有为的君主引向声色犬马、消极怠政。其后果是齐国的权力自然落入管仲手中。在这种情况下,管仲过着奢侈的生活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管仲的‘贪权’还玷污了‘管鲍之交’。以管仲对鲍叔牙的了解,鲍叔牙之才虽不足以创立霸业,但守业却是绰绰有余。管仲如真有心为齐国的将来着想,传相位于鲍叔牙应该是最佳选择。因鲍叔牙嫉恶如仇,传相位于鲍叔牙的前提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应被及早处理掉。管仲贪权,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死,自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应该处理这三人。临死时已不可能处置他们,只好给齐桓公道出此三人要祸害齐国的真相,可惜为时已晚。如果管仲真能顺利地把相位传于鲍叔牙,几百年后的‘萧规曹随’就该被‘管规鲍随’所替代!
管仲虽未谋逆作乱,但极端的贪欲则‘其心可株’!自古大奸似忠者无出管仲其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