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诗词书画都包括很大的‘写意’成分。既然是写意,这个‘意’就不好定量描述,所以总有些朦朦胧胧的感受,经不起仔细认真的推敲。仍以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为例: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直白又含蓄,恰到好处地抒发了崔某“物是人非”的惆怅与怀恋。“人非”当然与“人面不知何处去” 来对照;“物是”自然和“桃花依旧笑春风” 相呼应。其实,桃花看似相同,今年盛开的桃花已经不是去年的桃花。去年的桃花已经花开花落、春华秋实,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今年的桃花虽然依旧笑迎春风,但她们却不认识再次来访的崔才子。 提到这层意思,不得不说说与另一位中唐大诗人刘禹锡有关的事。贞元九年(793),21岁的刘禹锡考上进士,做监察御史。当时的唐王朝正在渐渐衰落,各种矛盾交织错落,社会动荡加剧。永贞元年(805)正月,顺宗皇帝登基,他重用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对社会弊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八月顺宗退位太上皇,儿子宪宗即位不久,改革宣告失败。包括刘禹锡在内的八名朝廷官员被贬到偏远地区当司马。十年后刘禹锡才被召还京师,写了以下著名的诗作: 玄都观桃花(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他借桃花讽刺朝中的新贵,当然也流露出几许怀才不遇的失落。有趣的是,南宋词人刘辰翁在《摸鱼儿》里写道:“东风似旧,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如果用此意来反问崔护,那就是说:你小子不要太自作多情,你记得去年的桃花人面,今年的人面桃花可不一定认识你! 刘禹锡也是使用类似崔护这种朦胧手法的高手,这可在他的名篇《乌衣巷》里找到线索: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谢指东晋时的宰相王导(276-339)和谢安(320-385),乌衣巷曾住过王谢两大家族。刘禹锡(772-842)比王谢晚出生400-500多年,几百年前的燕子与刘所处的中唐时的燕子看上去也许没什么大的差别,但这些燕子决不是当年在王谢家的高楼华屋里筑巢的燕子!所以这里也是与“桃花依旧笑春风”相似的朦胧写意。 能够准确表达这种似是而非的感受,又不失含蓄优雅的诗词,当集晏殊以一身。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在晏殊眼里,现在看到的燕子虽然与去年见到的燕子非常像,但却似是而非,此燕非彼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忆念相随,实乃千古绝配!我原来以为这是晏殊的独创,其实却是两人之功。 晏殊去杭州时途经扬州,住在大名寺。他在大名寺墙壁上读到江都县尉王琪写的一首诗,认为不错,就请王琪前来吃饭闲谈。晏殊被春风里落花纷纷的景象所触动,便对王琪讲自己有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多年来对不出下句。王琪应声道:“何不对‘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喜出望外,将此句写入《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中,后来又用在这首《浣溪沙》里。晏殊在朝中做大官,王琪因此句得到晏殊的赏识而升迁。 看来务实的“人面桃花”不如务虚的“似曾相识” 更来得实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