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李清照的“绿肥红瘦”可谓神来之笔;范成大的“梅子金黄杏子肥”、张志和的“桃花流水鳜鱼肥”都是千古名句;再加上胡曾的“上蔡东门狡兔肥”和方岳的“菊留秋色蟹螯肥”,不难看出“肥”都当形容词来用。而鲁迅则突破了传统习惯,把“肥”当动词来用: 无题 鲁迅 血沃中原肥劲草, 寒凝大地发春华。 英雄多故谋夫病, 泪洒崇陵噪暮鸦。 前两句的字面意识很清楚:撒入大地的热血必将催肥更多敢与“疾风”搏斗的“劲草”,冰雪凝封的大地正孕育着蓄势待发的报春花。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日两国交恶。加之内战频繁,正是国难当头、人民身处水深火热之际。后两句有时代背景:1932年广州和南京联合组成政府,蒋介石回奉化,汪精卫托病到上海,行政院长孙科主政,事事棘手,被迫下台。后两句颇有鲁迅杂文锋芒毕露的特征。 “九一八”日本占领了东北三省。随后磨刀霍霍,对华北虎视眈眈。这首诗写于1932年1月23日,赠给日本的高良富子夫人。高良富子是日本的大学教授、日本民间从事和平运动“友好会”书记长。高良富子夫人此次是经过中国要去拜谒印度圣雄甘地。有传闻说她想调解中日关系,化干戈为玉帛,是一个为和平运动而奔走的热心人。所以,有人认为鲁迅的这首赠诗是一首反战诗。 “血沃中原肥劲草”里,“肥”作动词,铿锵有力,特别给力,前人的诗作只能望其项背。鲁迅的古诗虽然不多,但每首诗几乎都有名句传世。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自嘲)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无题)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答客诮)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题三义塔)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悼杨铨)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 当年上中学时,语文课里经常有鲁迅的诗词、杂文、散文、小说,依稀记得有《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念刘和珍君》等。这些作品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而且是分散到初中至高中的数年里,就更是前学后忘了。 《记念刘和珍君》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故事会》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1904 -1926),女,江西省南昌人,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党军队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自卫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事后,日本认为国民军破坏了《辛丑条约》,与英、美、法、意、荷、比、西等8国公使,于16日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种种无理要求,并限令48小时内答复,否则以武力解决。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胁北洋政府。 1926年3月18日,60多个团体、80余所学校约计5000余人在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军舰侵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及美、英、日、法、意、荷、比、西等八国无理通牒中国的行径。大会结束后,游行队伍从天安门出发,经东长安街、最后进入铁狮子胡同东口,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广场请愿。示威群众请段祺瑞和国务总理出来见面,但段祺瑞却命令预伏军警以武力对付请愿队伍,造成死亡47人,伤200多人的“三一八惨案”。死者中包括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事发后,段祺瑞随即赶到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并从此终生食素,以示忏悔。 3月23日,北京各界人士、各社会团体、各学校齐聚北京大学大操场,为亡灵们举行“三一八死难烈士追悼大会”。鲁迅题写挽联:“死了倒也罢了,活着又怎么做。”。鲁迅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记念刘和珍君》与“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本来没有丝毫联系,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就不自觉地把两者联系起来,而且挥之不去。鲁迅其所以被称之为思想家,想必是因为他在就事论事的同时,所传递的思想已经超越时空,对任何时代都具有普适意义。毕竟历史的悲喜剧经常是重演的。 南星子于2011年6月4日凌晨(旅途中) 血沃中原肥劲草 寒凝大地发春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