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被历代称之为千古一帝,因为汉武帝使华夏民族首次摆脱了游牧民族的欺凌。万丈高楼平地起,汉武帝的功绩正是建立在他爷爷汉文帝刘恒和父亲汉景帝刘启的“文景之治”的坚实基础之上。汉文帝刘恒在后世平民心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汉武帝。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57年)是汉朝第5位皇帝,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惠帝刘盈弟。惠帝死后,吕后分立刘恭、刘弘为帝。吕后死, 周勃、陈平等夷灭吕氏一族,公元前180年拥立刘恒登基为帝。他在位的23年间,一直推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 汉朝逐渐走向稳定繁荣。汉景帝刘启继位的14年里,继续执行文帝的政策,汉朝初显强盛。后世将这一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文帝即位之时,国家财力严重不足,人民生活还相当困顿。造成这种贫困的状况,是由于“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农民遭受残酷剥削,淫侈之风日益严重。文帝(及后继者景帝)坚持“清静无为”“躬修节俭”的黄老之治,又先后采纳贾谊和晁错提出的治国方略,一方面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以“开源”,使国家收入和百姓生活水平同步增长。同时大力提倡勤俭躬修达到“节流”的目的。他也通过不断减轻刑法、规范吏治,营造一种“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风尚。 文帝依照贾谊‘安民以治国’的主张,在即位之初,他就连续下了两道诏书,表达了自己爱护百姓、体恤民情、关心老人的意愿。管理民政的政府机关向各县发布了命令:对八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赐给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赐帛二匹,絮三斤。赐给九十岁以上老人之物,必须由县丞(县令的属官,职权仅次于县令)或者县尉(仅次于县丞)送达;其他由啬夫(乡的官吏)来送达。 在农耕社会,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为了激发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曾两次减少租地税,使租地率下降到原来的一半。文帝十三年(前167年),下诏 全部免去田租。为了劝农耕种,文帝还亲自耕作,以作表率。 文帝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他还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并严责各地各级官员要节省,防止扰民。文帝二年,他下诏清点长安的公用马匹,将多余的一律送到驿站使用。他本来想造一座供宴游的露台,但看到预算要用“百金”,就说道:“这等于十个中等人家的财产,我本来用先帝的宫殿就觉得很奢侈了,露台就不用建了。” 文帝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也要求从简。公元前157年夏,文帝去世,终年四十五岁,谥号“孝文”,庙号为“太宗”,一般都称他为“汉文帝”。文帝葬在霸陵,在现在西安市的东边。霸陵是个朴素的陵墓,据说是瓦做的,里面也没有什么珠宝玉器。西汉末年赤眉军攻占长安后,西汉皇陵均被破坏,唯有汉文帝的霸陵得到了保护。这一方面因为墓内无值钱的陪葬物可盗,当然也不排除农民军对爱民惠民的汉文帝的感念。 无独有偶,后周太祖郭威(904年-954年)效法汉文帝,勤俭一生。郭威临死前留下遗言:一定要薄葬,不要强征民工,也不要宫人为我长年守陵。陵寝不用石柱,不要石人石兽,用瓦棺纸衣下葬即可。郭威的陵墓也从未被盗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