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清明,很多人立即会联想到杜牧的诗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凄凉哀怨似乎总与清明相连。实际上这其中有着诸多的是是非非。就拿这首诗来说,它并非出自杜牧之手。 唐代诗人中,杜牧以写七言绝句闻名。他的诗“沉函灵运,句意尚奇”(明,宋濂),为后世留下几十首朗朗吟诵的七绝,例如: 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一生应该写了至少几千首诗,在生命的后期,他将能搜集到的诗作重新甄别,将其中十之七八付之一炬,仅存的遗作由他的外甥裴延翰编为《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后世学人又收集他的部分诗作,补编为《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这其中包括广为流传的《清明》和《山行》: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后人的研究比较证明,《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的可信度不是很高。例如,其中收录的五六十首诗,实际上出自杜牧的好友、著名诗人许浑之手。正因为如此,《清明》和《山行》没被选入由清代蘅塘退士编注的《唐诗三百首》里。 古代人很重孝道,每年要祭祖数次,包括生日祭、逝日祭、除夕祭,但只有清明祭祀必须在墓地举行,也就是上坟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清明时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寓意与祖先共享。 尽管在中国祭祖的习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把清明作为全民性的祭祀节与春秋霸主晋文公有直接关系。晋献公的儿子公子重耳为躲避由继承君位而引起的追杀,先后在狄、齐、宋、楚、秦等国流亡了19年,当时有十几个人跟随。在逃亡最困难的时候,公子重耳没吃没喝,是跟随的介子推悄悄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为重耳做肉汤解饥渴。重耳返国继位为晋文公后,要求有功的臣子当庭陈述自己的功劳,然后论功行赏。介子推不能与众人‘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的行为保持一致,悄悄躲回家里与老母亲过起平民百姓的穷日子。母亲问他为何不弄个官当当,介子推说:“献公有九个儿子,只剩文公一人了,所以文公继位乃是天意。而随从逃亡的人却要说这是他们的功劳,这不是贪天之功为己有吗?与这样的人是无法共事的。” 他母亲说:“既然这样,我们就去山里隐居吧。” 后来有人出来打抱不平,贴出大字报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想起了介子推,羞愧难当,便亲自去寻找介子推。介子推知道后,就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找不到人,就下令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山火过后,晋文公在一颗烧残的大树下见到相拥而亡的介子推和母亲。晋文公悔恨不已,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在介子推烧死的地方修建了祠堂,并规定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而且要亲往介山祭奠。晋文公用烧残的大树作了一双木履,经常穿一穿。每天早晨起床,晋文公都要先对着木履一拜,问一声:“足下安好?”寒食节原本在农历三月初三,后来渐渐与清明合二为一,流传至今。 春秋之后,清明也与时俱进,不完全像《清明》诗里描述的那样凄凄惨惨。在古代的中原一带,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春光明媚、万象更新。沉寂了一个严冬的人们出户踩青、把酒言欢、观赏春色,故清明也称为“踏青节”。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露脸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甚至比男人玩的更开心。青年男女春心荡漾,这一天极有可能俟机来个一见钟情,玩就玩个心跳,甚至‘过把瘾就死’。所以崔护就是在清明踏青时看到了“人面桃花”;赫大卿也在这天踏进了“非空庵”,从此做了花下鬼(《醒世恒言》第十五卷: 赫大卿遗恨鸳鸯绦)。 清明节祭拜祖先,主要还是家祭,更无任何政治意义。清明节有组织地祭奠非自家亲人的活动在新朝曾经极为盛行,中小学生经常在清明时为先烈们扫墓就是一例。更可怕的是人们自发地把清明政治化,不管是以什么为目的,这样做还是严重地违背了清明祭祖的本意。1976年和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都与清明有关。尽管两次事件目的不同,权利集体也不同,但血腥的结局却是相同的。政治是口大染缸,最好不要瞎掺合。主席、总理、总书记又不是你家老爷子,犯不着您操那份闲心惦记。清明节祭祖,您就好好祭奠你家的祖先吧,只有你的祖先才会保佑您,千万不要不清不明跟着瞎起哄。 南星子于4月5日清明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