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白虹贯日最早出自《战国策》:“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古人认为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预示有不平凡的事出现。太史公也用了这一成语:“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太史公在《史记》中记录了战国五大刺客: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鲁国的曹沫以力大勇敢著称。在齐桓公和鲁公柯地会盟时,曹沫手执匕首劫持了齐桓公,逼齐桓公归还侵夺鲁国的土地。专诸帮助吴公子光刺杀吴王僚。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聂政为报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仗剑入朝,刺杀魏相侠累。荆轲刺秦王更是家喻户晓。20多年前读“聂政刺韩傀,白虹贯日”,觉着义薄云天,回肠荡气,一直记着这个故事。现在回头再读,感受就复杂得多,可能人的年龄越大、经历越多,阳刚之气渐失,阴柔之情日增吧。
聂政(?-前397)战国时魏国人。聂政第一次杀人是在魏国轵城,有记载说,他杀的是一个地方官。之后聂政与母亲及姐姐聂莹逃避到齐国,聂政靠杀狗养活一家人。
韩国大夫严仲子与韩相侠累结了私仇,严仲子逃离韩国,遍寻侠士以刺杀侠累为自己报仇。严仲子数次登门拜访聂政,并送吃喝黄金与聂母为礼。聂政坚辞不受,也不以身许,因为聂政是孝子,老母在堂,姐姐尚未嫁。
聂母辞世后,严仲子像亲儿子一样帮助聂政葬母。此后,聂政为母服丧三年,并嫁其姐后,孤身始到濮阳严仲子家询问仇家的名字,并谢绝严仲子欲派人相助的要求,孤身赴韩。
聂政到侠累得相府时,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侠累正高坐庭堂,甲士侍立两旁。聂政仗剑直入,在甲士还没反应过来时,聂政已刺死侠累。甲士们醒悟过来围攻聂政,聂政击杀数十人后,以剑尖划破面颊,剜出双眼,剖肚出肠而死。
聂政死后,韩侯暴其尸于市,悬赏能辨认其人者。聂政姐聂莹闻听消息,知道此必弟弟聂政,遂赴韩,伏尸痛哭道。好心劝止道:它是刺杀韩相的凶手,韩侯悬赏千金欲求其姓名,你不躲避,怎么还敢来辨认呀?聂莹回答:聂政之所以蒙受屈辱隐迹于市贩之中,盖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严仲子识政于屠贩之中,屈身结交,此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报!士为知己者死,聂政不过是因为我还活着,才毁坏自己的躯体,以免被人辨认出来牵连与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牵连而任政的英名埋没呢!聂莹大叫三声,死在弟弟身边。
聂莹的哭与聂政的刺,同样闻名于史。司马迁对聂莹的评语是:“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聂莹这么一哭,泄露了刺杀的内幕,把躲避在濮阳的严仲子也给抖搂出来了。聂政临死前的毁容,也成了多余。但陈子龙在《史记测义》中说:“政重在报严之德,而姊重在扬弟之名,不能兼顾也。”
这是太师公《史记》里记载的聂政的事迹。东汉蔡邕《琴操》里聂政行刺的原因和过程却不相同。据《琴操》记载,聂政是为报父仇而刺死韩王。这与《战国策》记载的“聂政之刺韩傀也”不相符合。
聂政为母守孝三年,也等到姐姐出嫁后,才去行刺取“义”。临死前心里想的只有姐姐,知遇之恩、舍身取义、仗剑成名对他都不重要了,他最关心的是不连累姐姐。但我倒替他惋惜:你既然这么牵挂你患难与共的姐姐,难道非要舍“情”取“义”吗?你一个普通人,“义”难道比亲情还重要吗?我这凡人不懂古人的情怀!
有关聂政的故事,可访问以下连接。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81940.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31628.htm
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his/qudushiji/68.shtml http://www.766.com/zq_6/tj2_12/wjjl_17/2005/06-21/E31986C2-888F-A3FB-D63E-9AB84A422268.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