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谈到毛泽东对唐代‘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非常喜爱。毛泽东读书时常在书上写批注,还用各种圈、点、勾、画等标记。每读一书、一诗,通常在书封面、诗标题前画上一个大圈,几个大圈就表示读过几遍。在诗标题前连画几个小圈,表示对该诗重视或欣赏。对诗中好句子和值得注意的地方,则画直线、曲线,或加以密圈。据整理毛泽东中南海故居藏书的张贻玖统计,毛泽东圈画过的唐诗约600首,其中“三李”诗约占三分之一,即约200首[1]。这倒使我产生了对毛诗词与‘三李’诗风间继承性的好奇心。
诗仙李白是盛唐时的代表诗人,虽然曾写过一些有现实性的诗篇,但仍以潇洒浪漫的风格独领诗坛风骚。他的特点之一就是夸张,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另外,李白的诗中有时会用对仗句来渲染某种气氛,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李白死后近三十年,‘诗鬼’李贺才来到人间,此时的唐朝中期已没有盛唐时的繁荣。加之盛唐时的诗人群体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等已把诗歌推进到难以逾越的高度,要想在诗艺上有造就,就必须另辟蹊径。李贺的蹊径就是不连贯的奇思异想。据说他经常骑一头毛驴背一锦囊到处瞎转悠,一旦想得一句好诗,就写下来装入锦囊。晚上回家后才把所有单句重新整理,拼补成章。所以这就好理解为什么李贺传世的佳作大多以单句出现,就像“天若有情天若老”,“一唱雄鸡天下白”,“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真有些‘句不惊人死不休’的味道。他这种执著也使他27岁就休了!
李商隐是晚唐名家,以写清绝艳丽的骈文成诗,自成体系,被后世称之为‘情圣’,与李白杜甫相提并论。李商隐的诗以其构思奇异婉转,风格幽怨艳丽,尤其是一些缠绵悱恻爱情诗,是李杜所不及的。例如,“一杯春露冷如冰”,“为有云屏无限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白的诗中偶尔使用对仗句来渲染气氛,到李商隐时就更擅长写对仗句了,其有名的对仗句包括:“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击高秋”。
毛泽东显然吸收融合了三李的诗风,采李贺的奇思异想,承李白的浪漫洒脱,继李商隐的对仗回旋,进而发扬光大,开创自己独步近代诗坛的豪迈气度。例如,在“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和“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里直接借用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和“一唱雄鸡天下白”。
毛泽东手书李商隐《无题》
李白的浪漫洒脱在毛泽东的诗词里体现在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都能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红军被迫长征时,在一片悲观气氛中,他却满怀希望地写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长征后仅剩几千人,他却乐观地咏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站立在六盘山顶,尚不知何处可落脚,他却展望未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真乃舍我其谁也的帝王气概。
毛泽东不仅用对仗句渲染气氛,而且把李商隐的两句对仗发展为四句对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意境。毛诗中这种双对仗的确创造了中国诗坛的奇迹:“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什么是“回肠荡气”?这就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老毛。
毛泽东手书《长征》
[1] http://laiba.tianya.cn/laiba/CommMsgs?cmm=15595&tid=2576621533082474784
南星子于2008年11月13日凌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