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中国古代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也是诗歌创作达到顶峰的时期。这一方面是因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泰民安,更重要的是自李世民开始,唐朝一直在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人文气氛,基本上没有出现类似其他朝代的‘文字狱’。鲁迅一生清高自傲(骨子里),但却对唐诗评价极高。他曾讲:“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提起唐诗,人们首先会想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魔’白居易。然后是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等,当然,也少不了晚唐的‘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李商隐的诗以其构思奇异婉转,风格幽怨艳丽,尤其是一些缠绵悱恻爱情诗,被后人称之为‘情圣’,甚至有人嬉戏李商隐是搞婚外恋的高手。事实上,尽管年轻时的李商隐像大多数春情满怀的青年人一样,有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狂热期,但他本人还是一位重感情的‘准’正人君子,这点将在后文中详谈。 李商隐的诗不同于他之前的其他任何人的风格,用钱钟书的话形容就是李商隐‘以骈文为诗’,所以李诗的美雅足可与韩愈媲美而又自成风格。唐之后曾经有很多人习仿李商隐的诗风,但有成者寥寥。王安石对李商隐评价很高,认为他的一些诗‘虽老杜无以过也’。王安石的诗歌风格也明显受到李商隐的影响。鲁迅爱李商隐的诗,曾数次借鉴。例如,李商隐《瑶池》中写道:“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鲁迅著名的《无题》诗:“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显然是从李商隐诗句脱胎而来的。有人曾把鲁迅的旧诗与李商隐相比,鲁迅婉辞说(大意):李商隐清词丽句,何敢比肩,但我不满意的是李诗用典太多,不宜理解。这个评价是中肯的,因为李诗用典太多,使后人无法准确理解成诗时作者的真实意图,才引起千年来对某些李诗的多重猜断。 经管有此涩淤,李商隐在诗坛的地位是被历朝历代所默认的。中国现代作家施蛰存认为,李商隐的诗社会意义虽然比不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隐是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因为爱好李商隐诗的人比爱好李、杜、白诗的人更多。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2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王维(29首)、李白(27首),居第四位。唐末韦毂选编的《才调集》里有李商隐的诗40首,而李白只有28首,白居易27首。这也难怪,李商毅的许多名句千百年来为世代人所吟诵,你肯定还记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些都是出自李商隐的妙笔。李商隐的诗后人难学,与李商隐特殊的生活背景有关。他早年丧父,后来寄人篱下。虽几经周折进士及第,但因陷入牛李党争,一直在牛李党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当幕僚,终身郁郁不得志。他的诗在不同时期的基调也相差很大,所以不能用同一种目光对待所有的诗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