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秋天阿奇和我重回家乡母校,阿奇应邀给高二的学生讲一堂语文课。阿奇欣然接受,但言明只是闲谈,不是讲课。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阿奇给学生做了题为“张若虚和《春江花月夜》”的讲谈。这是根据当时的录音整理出来的,虽然不能展现阿奇谈笑风生挥洒自如的全貌,也算是对那次刻骨铭心的事件的纪念。阿奇讲谈时,手中未带任何材料,全凭他的记忆。我们曾允诺5年后再访母校。阿奇,你是个一诺千金的人,你一定会守约的!]
这里曾经是我敬重的老师向我们传授知识的地方,今天能站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别看我面似平静,我的内心却是万分激动的!我不想也不敢在此“班门弄斧”,只是想随意谈点使我若有所思的话题。今天就谈谈“张若虚和《春江花月夜》”。我不做逐句的讲解,而是结合其他人的分析,讲讲我个人的感受和异想,有些就是奇谈怪论,千万不要当真。
我曾读过很多篇赏析《春江花月夜》的文章,印象比较深的有两篇。一篇认为:张若虚由“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明月初上写起,到“斜月沉沉藏海雾”的月落为止,情景交融,即抒写真挚的离别情绪,也感慨人生的哲理。另一篇则认为:张若虚先由远而近写江月,转而写自然与人的关系,由此再写女思男念的离人情怀。这两种评论我认为都正确,但如果把它们糅合起来,并结合诗人当时的创作心理和特点,就能更好地理解《春江花月夜》的意境。
起首四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仿佛是写诗人站在江海汇合的高处极目远方的大海,只见一轮明月在与江流连接到一起的一望无际的海浪中徐徐升起,娇柔的月光轻轻地笼盖着春江两岸。
紧接着诗人把目光收回到身边的春江周围,心头生出“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的感叹。这时已是明月高悬,江水中月华倒映,江畔也投下一段诗人的月影,自然而然地把‘月水人天’联系到一起,因而吟诵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心疑。
诗人紧接着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但用的是间接的方式,不去回应具体的人或事,而是用人生的短暂和交替来映衬日月的永恒。故而写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与毛泽东的“人生易老天难老”有相通之处。
在写完对人生的总体思考后,诗人忽然把目光集中到天各一方但共浴婵娟的一对相思男女身上。
诗人先随着月光来到思妇的相思楼上:“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只见闺房内,思情悠悠的女子在月光里为情所困,正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卷’和‘拂’两个动作把‘挥之不去’的思念之情描绘到极致!
这一腔相思之情使人产生欲随月光而追随思念之人的强烈冲动,故而才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然而这仅仅是她的迫切愿望而已,只能希望鱼雁传书了---“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写完思妇的情愁,诗人又把目光移向千里之外的游子对心仪之人的思念,望月而叹:“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注意这时已是明月行将西下。从新月渐升到明月高挂夜空,再到斜月西沉,看似在几个时辰之间,但思妇游子天各一方,相距尚有‘无限路’要走!无穷无尽的相思之情就像落月斜照在江畔树林里的余晕,摇曳迷离,正可谓:“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斜月西下,诗章渐合。
现在你可以看出,全诗其实可分为两大部分:前16句写景及人生感悟;后20句写男女间的相思离愁。我刚开始读《春江花月夜》时,最喜欢前16句,很快就能背诵如流。但对后20句没有什么心灵感应,所以只能记个大概。等到自己有了心仪之人,而且与她相隔万水千山时,才慢慢体验到这后20句的情深意切,因而觉着比前16句更加耐人寻味。久而久之,每当读到“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时,人的整个情绪就自然转向惆怅。你们还小,不会有这样的体会。当然这种体会一辈子要是都没有就再好不过了,干吗要自讨苦吃呢!
由此可见,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首诗的理解或对不同诗人的喜爱是有变化的。少年时我最喜欢李白的潇洒飘逸,但是现在就很少对李白的东西产生共鸣了。
再来看看后人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闻一多先生誉《春江花月夜》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一生仅留下两首诗,但这首《春江花月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张若虚也因此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我虽然喜欢《春江花月夜》,也倾向于同意这些评价,但觉着有些过誉。为什么呢?我给你们讲个例子:《春江花月夜》的旧体和新体在几个地方有差别。
“江月年年望相似”在旧体中是“江月年年只相似”;“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旧体是“捣衣砧上指还来”;“落月摇情满江树”原来是“落花摇情满江树”。看似仅三个字的改动,实际上这一改动不仅韵律更顺,而且意境比旧体更为贴切和悠远。所以《春江花月夜》能得到盛赞,后人对其润色也有一份功劳。而且这改诗之人的才华当不再张若虚之下。
到底谁是改诗之人呢?张若虚是初唐诗人,改诗人自然是其后的诗家。从这三字的改动所产生的既美而雅的效果来看,我猜想最有可能的是中唐大诗人白居易或晚唐‘情圣’李商隐。李商隐以用词华丽精巧著称,他改三个字当属小儿科。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是乐府式长诗,他能写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的千古佳句,改三个字自然不在话下。这些都是未加考证的无稽之谈,千万不要当真。
有关张若虚,还有一个不解之谜:张若虚与贺知章等四人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并称为\"吴中四士\"。但在《全唐诗》里他的诗仅存2首,其《春江花月夜》是千古绝唱,但另一首诗则基本无人知晓。按当时的风格,诗人大都能写长短诗作,长诗少,短诗多。张若虚竟然没有著名的短诗传世,也难怪后人不解 。
我感觉这与人的才思反应有关。才思敏捷的人见景生情,立即出口成章。李白站在船头刚要离去,看到岸上一个叫汪伦的人唱着大概是李白的诗句来送行。太白才思敏捷,立即出口成咏: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商隐有一天感到烦闷,就驱车上山远望以排解烦恼。从高处向西望去,正是夕阳西下之时,诗兴而至,油然叹道: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有些人反应比较慢,自然不易写出即兴所致的短诗来。这种人动笔之前,必须反复推敲深思熟虑后,按照某种预定的结构,从容下笔,一气呵成!张若虚也许属于这种人。我可没有瞧不起张若虚的意思。好歹人家有一首千古流传的名诗,我只能站在这里耍耍嘴皮子。知道世界上最没用的是什么人吗?就是我这种只会夸夸其谈的人。千万别向我学!
╔═╤═╤═╤═╤═╤═╤═╤═╤═╤═╤═╤═╤═╤═╤═╤═╤═╤═╤═╤═╗
║不│斜│江│昨│鸿│此│玉│可│谁│白│不│人│江│江│空│江│滟│春│张│春║
║知│月│水│夜│燕│时│户│怜│家│云│知│生│畔│天│里│流│滟│江│若│江║
║乘│沉│流│闲│长│相│帘│楼│今│一│江│代│何│一│流│宛│随│潮│虚│花║
║月│沉│春│潭│飞│望│中│上│夜│片│月│代│人│色│光│转│波│水│ │月║
║几│藏│去│梦│光│不│卷│月│扁│去│待│无│初│无│不│绕│千│连│ │夜║
║人│海│欲│落│不│相│不│徘│舟│悠│何│穷│见│纤│觉│芳│万│海│ │ ║
║归│雾│尽│花│渡│闻│去│徊│子│悠│人│矣│月│尘│飞│甸│里│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落│碣│江│可│鱼│愿│捣│应│何│青│但│江│江│皎│汀│月│何│海│ │ ║
║月│石│潭│怜│龙│逐│衣│照│处│枫│见│月│月│皎│上│照│处│上│ │ ║
║摇│潇│落│春│潜│月│砧│离│相│浦│长│年│何│空│白│花│春│明│ │ ║
║情│湘│月│半│跃│华│上│人│思│上│江│年│年│中│沙│林│江│月│ │ ║
║满│无│复│不│水│流│拂│妆│明│不│送│望│初│孤│看│皆│无│共│ │ ║
║江│限│西│还│成│照│还│镜│月│胜│流│相│照│月│不│似│月│潮│ │ ║
║树│路│斜│家│纹│君│来│台│楼│愁│水│似│人│轮│见│霰│明│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古书式竖文格式由 http://www.cshbl.com/shuwen.html 在线竖文转换器生成
回中子于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