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传奇原名上海传奇,英文名 I Wish I Knew,是贾樟柯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打造的一部记录上海变迁的电影纪录片。2009年5月开拍。访问上海、香港、台湾等地八十多位相关人士,最终选取十八位名人的访谈,展现上海的百年沧桑。 上海,风云际会的城市,人来人往的码头。这里曾经遍布革命者、资本家、工人、政客、军人、艺术家、黑帮.这里也曾经发生过革命、战争,暗杀、爱情……1949年,大量上海人去了香港和台湾——在上海,台北.香港找寻上海记忆,十八个人的亲身经历,像长篇小说的十八个章节,为我们讲述了从1930年代到2010年的上海故事。以陈丹青开头,以韩寒结尾,其中包括曾国藩的曾外孙女张心漪、杜月笙的小女儿杜美如等。
出镜 奖项2010年5月,入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成为第一部进入戛纳竞赛环节的中国纪录片; 2010年8月,在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展映,赢得荣誉“金豹奖”; 2010年9月,入选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大师单元”; 2010年10月19日,荣膺第30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金兰花奖”。 2010年11月21日,荣获第13届蒙特利尔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大奖(kino pen 奖),是首部赢得该奖的国产纪录片;
2010年12月20日,再夺迪拜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金奖。
《海上传奇》[贾樟柯电影]_互动百科
《海上传奇》[贾樟柯电影] - 拍摄过程
拍摄《海上传奇》对于贾樟柯而言是一次特别的经历。他随时随地筹备着飞往某处采访某位传奇人物,每采访完一位历史人物都会陷进其中,感叹好几天。贾樟柯表现,以前自己的电影拍摄的都是普通人,而这一次几乎每一个都是传奇人物。他为自己选择采访对象定了一个规矩:不找专家学者,直接找历史当事人、有故事的人。由于“我不需要理论的论述,寻找的是当事人鲜活、可贵的个人回想,从历史事件中看到个人的命运。”而他还奇妙地把一些可贵的影像材料与采访对象联合起来应用。比如在采访安东尼奥尼来中国拍片的中方制片人,他就在湖心亭,用安东尼奥尼1972年的纪录片《中国》中同样的机位拍摄画面。
他一共访问了88位和上海发展有着紧密关系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后代。“很多人实在不好找!这一年里,我连睡觉都不敢关手机,生怕错过了哪个大人物。”终极影片选择了杨杏佛之子杨小佛、杜月笙的小女儿杜美如、曾国藩的曾外孙女张心漪、费穆的女儿费明仪、上官云珠的儿子韦然、陈图画、陈图画、韩冷、杨百万等18位人物讲述百年“海上传奇”。影片长达138分钟,贾樟柯还是意犹未尽,筹备制作一个电视版本,此外还将出版同名图书。
贾樟柯感叹,自己经常在采访当事人时,被他们的只言片语、生活细节激动。张心漪教授是曾国藩的曾外孙女,她的父亲又是吴佩孚的秘书长。她对贾樟柯讲述了自己的爱情故事。贾樟柯说:“我请陈图画看了这个段落,他说保存了旧上海的语言,她的上海话与现在年轻人的上海话完全不一样,非常优雅。你听她的语言,就感到是在读张爱玲的小说。我问她这么多年没回上海有什么感受,她说,‘女人嘛随着丈夫到处跑,对我来说,这样一种流浪是一种浪漫。’我感到很激动,感到就像小说一样。”
该片拍摄时间长达1年多,贾樟柯流露,自己本来的构思是一个背着行囊的旅人,从重庆登船,经过武汉,一路到上海,沿途有人讲述对上海的情感和记忆,当船终极驶进上海,影片结束。不过最后他颠覆了自己的假想:“最初的构思是讨巧,由于我不是上海人,这样可以回避我的毛病。但我发明既然有充裕的资金和时间,不如硬碰硬地触摸这座城市,确实很累,但很过瘾。”为此贾樟柯查阅了海量的历史材料,为了选景,他用了一个月时间当“背包客”,天天早上6点半背着包出门,一直走到进夜,用自己的眼睛和脚步往感受这种城市。 影片最初名叫《上海传奇》,但在剪辑过程里,他的想法又变了。“底本《上海传奇》是想讲述上海的历史,但最后保存在电影里的18个人物,他们的讲述从1930年代一直到了2010年,内容不仅包含个人的历史,也包含了这个城市的历史,也可算是中国的历史。《上海传奇》感到有些局限了,似乎讲的只是上海,实在不是,它包含了中国近现代生存经验的一种描写。想改成《海上传奇》,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信息量也更大。”该片由世博局协助拍摄,但贾樟柯表现:“这还是贾樟柯作品,不是世博会宣传片,而是在世博会上将要向世界浮现的一件展品。”
《海上传奇》[贾樟柯电影] - 拍摄感悟
首部商业片拖了四年逼得买家退款
或许是《海上传奇》让贾导元气大伤,也有可能是连续4年拍摄纪录片导致“审美疲劳”,反正他说:“我现在该换换口味,回归剧情片了。”可是从最初的剧情片《小武》到最后的《三峡好人》,无一不是文艺片,所以他决心挑战自己驾驭市场的能力。这部名为《在清朝》的古装片讲述的是1905年清末时期,科举制度废除之后一个山西闭塞县城里所发生的爱情武侠故事,香港著名导演杜琪峰将担任监制。 贾樟柯苦笑着说:“这部戏必须马上拍了,因为我和片方四年前签的合约,一些片商又提前买了它的发行权,看到我一直不拍,纷纷要退款,片方都把钱还给别人了。”对于自己的首部商业片,贾樟柯有两个梦想,一是要在银幕再现萦绕在自己心中多年的武侠梦;二是要给中国观众还原一个最真实的清朝。 [1]
《海上传奇》[贾樟柯电影] - 首映情况
法国当地时间5月16日下午,中国导演贾樟柯带着新片《海上传奇》走过了戛纳电影节为今年“一种关注”单元新铺设的红毯。虽然贾樟柯拍摄的上海世博会献礼片《海上传奇》是一部纪录片,但当天前来捧场的嘉宾分量之重却是让人咋舌。走红毯时,除了该片的主演赵涛、顾问林旭东、出品方代表安钢及上影集团代表徐杰外,中国导演王小帅、演员秦昊,法国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也逐一亮相。而映后派对更是云集了著名导演阿巴斯以及欧洲多个电影节的主席。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盛赞《海上传奇》,“没想到贾樟柯会这样拍电影,他的艺术实践又往前进了一步。”
《海上传奇》[贾樟柯电影] - 作品反响
影片历时2小时18分,全场以18个人物的讲述为主,画面变化也相对比较静态,不过影片放映过程中无人离场。在叙事方式上,《海上传奇》和贾樟柯旧作《二十四城记》一样以人物的讲述为主,当中穿插了大量的纪录影像和老电影片段。片中,杜月笙之女杜美如回忆了父亲参与抗日地下工作的经历,王佩民讲述了从未谋面的父亲王孝和因为罢工而被枪杀,陈丹青回忆起文革前期胡同里孩子好勇斗狠……相继出场的还有杨杏佛之子、张逸云之孙、曾国藩曾外孙女、费穆之女、上官云珠之子、安东尼奥尼拍摄《中国》时的陪同人员、陈丹青、侯孝贤、潘迪华……最后出场的韩寒以一句“我希望可以拿赛车比赛的第一名,这样我就可以说自己是一个作家了”引发观众的笑声。贾樟柯在首映前站在台上说,当代中国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答案。贾樟柯的“老对手”王小帅也赞赏贾樟柯搜集素材的用心,“一些老电影的画面都被他找出来了,这很不容易”。
记者提问几位国外影评人“为何关注贾樟柯”,回答是:“贾樟柯一直坚持现实主义,坚持对历史和社会的独特视角,我喜欢他对感情的表达方式,从《小武》到现在,他的作品之间都有着某种联系,我习惯了要看他的作品。”也有部分观众有人认为,片子过于零碎,“贾樟柯想说的太多,这么多故事,这么多人物,如果拿其中两三个来展开会更好看,更深入”。
《海上传奇》[贾樟柯电影] - 拍摄手法
影片的拍摄手法和《二十四城记》相似:将对记录城市生活的镜头和受访者的访谈结合。贾樟柯表示,虽然都是记录人与城市关系的变迁,《三峡好人》运用长镜头来表达,《海上传奇》则把镜头肖像化。影片开头与结尾都是用交通工具的镜头结束,他解释,这是一种“在路上”的状态,既是上海的现状、也是中国的现状。 影片从陈丹青的讲述开始,片中既出现了杜月笙女儿杜美如、费穆的女儿费明仪、上官云珠的儿子韦然、韩寒等名人,也有平凡百姓,贾樟柯表示拍摄当初并没有特意挑选过受访者,“希望采得越多越好”;最后被剪进影片里的十八位,是因为“他们的故事最私人、最精彩、语言感染力最好”,他也不担心外国观众会有理解障碍,“像第一个故事,就是一个暗杀的故事,一个儿子目睹父亲被人杀死,人物的地位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上海发生过这件事,这些故事在世上是共通的。” 有细心的记者发现片头“海上传奇”四个字是毛泽东的笔迹,贾樟柯也笑着解释道,这四个字是从毛泽东的书法作品里挑出来、再组合到一起。
《海上传奇》[贾樟柯电影] - 影片看点
《海上传奇》通过十八位相关人士的讲述,展现出一个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真实上海。
电影《海上传奇》虽然是纪录体裁,之前也传过审查受阻的消息,但最终这部作品能够走进国内院线,并与《枪王之王》等华丽巨制同天上映,在华语影坛还属于非常罕见的现象。不过提起电影的票房,贾导却信心十足,因为《海上传奇》虽然是纪录电影,但不像大多数同类型作品那样乏味,相反本片的优势看点非常之明显。 史上最豪华阵容纪录片
为了拍摄《海上传奇》,贾樟柯在两年的时间内采访了两岸三地近百位相关人士,最后选择了18位最具代表性的嘉宾,由他们来讲述上海近百年的沧桑故事。这些受访嘉宾中名流荟萃,有陈丹青、侯孝贤、王童等的艺术工作者,也有杜美如(杜月笙之女)、费明仪(费穆之女)、杨小佛(杨杏佛之子)、张原孙(“味精大王”张逸云后人)这样的名人之后,还有传奇劳模黄宝妹、
80后文化名人韩寒等知名人士,阵容强大,意义深重。 上海百年风云当事人首次述说私人经历
对于中国近现代史非常关注的贾樟柯曾表示,中国现代发展中的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寻到答案。所以他拍摄《海上传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找寻和揭秘历史真相的过程。像电影中杨小佛先生将会回忆父亲杨杏佛被军统特务暗杀的过程,烈士王孝和之女王佩民讲述父亲因参与罢工运动而被害的始末,杜美如女士诉说杜家离开上海后的窘境等等都是不曾揭露过的历史秘辛。 纪录片也好看
电影《海上传奇》采访的18个人看似没有关系,访谈顺序也较为凌乱,其实这种叙事方式不但大有文章,也正是贾樟柯的用心所在。看似杂乱,实则有一股内在的情绪张力做牵引。比如劳模黄宝妹在讲述了自己被毛主席接见之后,接着就是上官云珠之子韦然,回忆自己母亲在文革中纵身跳楼的悲剧。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两名女性,他们两人都在银幕上塑造过传奇,但在一些客观因素下,竟然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命运。再比如导演侯孝贤和记者朱黔生、费明仪与潘迪华等等都是如此。每个人物之间都有一定的潜在联系,若从整体把握,完全能理解贾樟柯所要表达的那种对于中国近代历史带有批判性的反思态度。 全新历史观再读国共关系
贾樟柯对于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处于尴尬敏感状态的国共关系并没有回避,而是选择了去正视。他在电影里采访的嘉宾,就有国民党军方嫡系,比如台湾导演王童。导演并没有因为自己所处的立场而去像《非诚勿扰》里的葛优一样,去不断纠正“是解放不是沦陷!”,而是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去聆听对方的讲述。对于历史问题,贾樟柯的创作态度非常理智。
罗什大师东土行,不负如来不负卿 一代宗师《玄奘大师》, 真实的唐僧“西游记” 令中国导演汗颜的韩剧 《商道》1-6集 NHK纪录片:永远的高仓健 父亲节,看安东尼奥尼72年拍摄的《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