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试看,家庭烹饪程序化、数字化有几多好处 办什么事都要讲究条理,有个程序,做饭也是这样。不要小看这居家小事,实际干起来学问很大。尤其像我这样的,上班时,在岗位上搞点小试验小研究之类的“小儿科”还能凑合,退休后学着写点日常小事的豆腐块也能滥竽充数,要是叫我系起围裙担起全家饮食的重任,那真是赶鸭子上架,愁刹我了。所以心甘情愿地自我贬职,夫人当大厨,我当小工,每顿做饭,都是夫人把要用的白菜罗卜、鸡鱼肉蛋及葱姜蒜等摆到洗池或备料台上,告诉我切多大的块或多粗多长的条,依嘱照办就是。省事是省事了,脑子也因而变得越来越懒、越来越笨了。 最近不行了,赶鸭子上架的愁事来了。夫人有恙,自顾不暇,小工、大厨的担子全都落到我一人肩上。尽管夫人、孩子都知道我一顿能吃几碗干饭,更怕我事多累着了,饭食安排上能买则买,能简则简,还将周末定为“免炊日”――我的“法定休息日”,但是我总觉得,夫人为我辛劳一辈子,现在有这“机会”帮她做点事,为她、为孩子做点喜欢吃的东西,从内心里觉得哪有什么苦呀累呀的,高兴还来不及呢。再说了,往常下厨,都是围着夫人的指挥棒,叫干什么干什么,如今既当主帅,又做先锋,既可以享受一番令人垂涎的家庭主妇“权力瘾”,还可以亲口尝尝自编自导自演举家生活不可或缺的锅碗瓢勺交响曲是怎样一种滋味呢。我下定决心,不遗余力。 可是毕竟本事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新鲜了一阵之后,我发现,我既不是坐阵中军、运筹帷幄的主帅料儿,也没有领兵打仗、冲锋陷阵的本事,一天到晚,忙活倒是很忙活,心情也一直很愉悦,就是一想起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这饭怎么做,哪菜怎么炒,实实在在地犯愁了,用四个字来形容我的生活,名符其实的“手忙脚乱”。 懒人自有懒作法。我先跟夫人交印,主帅我不当了,这需要绞尽脑汁酌磨哪天吃什么,每顿吃什么的规划、决定权,还是还给你吧。夫人答应了。接着,我又在厨房放把椅子,请夫人劳动身驾,坐在灶前,言传身教,把大家爱吃的几样饭菜,一边讲述、一边演示,我拿着笔站在一旁,一条一条地记录清楚,然后打印出来,放到厨房里,需用时拿过来比葫芦画瓢。 烹饪过程中,最难掌控的是火候。火大了,火小了;时间长了,时间短了,出点差错,做出来的东西口味区别大了,甚至有时糊锅了,有的放进嘴里才知道还沒做熟呢。这个时候,我又开动脑筋,试着把当今业界时兴的程序化、数字化管理经验,移植到烹饪操作上来,并小有斩获。试举几例: 包饺子。饺子是中国的传统美食,我们全家都爱吃,基本上一周包一回,吃两顿。 我的作法是: 先和面。80个饺子,四盒(酸奶盒)面,适量水,和得不软不硬的,放在那儿“醒一醒”; 再做馅。我们多做大葱、白菜、猪肉馅的饺子。中等大的白菜半棵,葱一大把,姜一块,肉馅半盒(半磅),香、酱油、醋适量。完成洗、切、拌全过程,约需1个小时的时间; 包饺子。自己擀皮自己包,约1个半小时; 座锅烧水。不等饺子包完,提前10分钟座锅烧水。水开时,正好饺子包完了,可以集中精力煑饺子了; 煑饺子。饺子煑的好赖,关健在掌握火候。掌握的不好,不是没煑熟,就是煑烂了。祖辈传下来的经验,下了饺子开锅后,先用凉水激一次;再开,再激一次;如是激三次,饺子全都漂起来、鼓起来,就好了。可我总是担心没煑熟,想了一个“最保险”的方法,煑锅饺子,总要尝几次,确认煑好了,方才捞,往往煑过了,破皮跑味了。依据制作肉蛋等食品,需要在六、七十度(摄氏)以上髙温中蒸煑6分钟以上的原理,经过几次摸索,得出经验,下饺后,先用大火煑5分钟,攺“中火”,再煑5-6分钟,饺子煑的鼓鼓的,既不过火又不欠火,正好。 如此程序、数字化的结果,好处出来了:此法掌控火候,简便易行,恰到好处,饺子不仅好吃,也很少出现破皮跑汤的;煑饺这10多分钟的时间,既不需要盯在跟前看着,也不用时不时掀开锅盖,担心饺汤溢出来,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其他一些事,如収拾桌椅、准备碗筷、调料等。如此交叉作业,节省不少时间呢;如果9点多钟着手准备,到两锅饺子煑好,时间约在12点十来分钟的样子,这时正好到了女儿下班、下楼吃饭的时候了。 又如做豆腐卷的配料,数字化后,更省事了:两盒面粉,两块老豆腐,半磅到一磅黄豆芽,两浅小勺盐,两小勺香油,适量放点葱花,做20到30个豆腐卷,不咸也不淡,正适合我们家人的口味; 又如煎水煎包子的火候,先中火油煎5分钟后;然后往锅里适量浇些水,小火水煎煎5-6分钟,这样煎出的水煎包,底部黄黄的、脆脆的,未曾出现火大糊底或没有煎熟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人的口味轻重、各家的饭菜配料以及所用的烹饪厨具都各不相同,烹饪操作数字化,也需要因人而异、因料而异、因具而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