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移民对话:见了老板怎样称呼? 一位新移民过来的小伙子(简称“新”)找到了一份工作,就要上班了,与一位老员工(简称“老”)聊起到了班上应该注意些什么什么,其中有关“称呼”的一段,摘录于下: 新:我碰到老板,怎么称呼? 老:你别叫他老板…… 新:叫什么? 老:直呼其名。 新:为什么? 老:在美国,官场、职场都这样,都是直呼其名。 新:这不是不尊重领导了? 老:你要叫他什么长,或者经理、老板什么的,他才觉得别扭、生分呢。 新:我怕在国内叫惯了,一时两时改不过来…… 老:开始叫一次两次不要紧,时间长了,他会向你提出纠正的。 新:我在国内叫师付叫习惯了,不叫老板,叫他师付行吗? 老:师付也是一种尊称。我们上学那阵子喊老师叫导师、教授,就被老师批评过。 新:他为啥批评? 老:他说教授、导师都是职务,不是他的名字。 新:美国人怎么这样别扭,叫他老师、老板,显得对他尊重,非要叫他名字,这有什么好?不就是个称呼吗? 老:事情不像你说的这么简单。美国人认为,在职场,你把老板与员工,在官场,你把官与民或大官与小官,在学校,你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都划分得那么清清楚楚,有悖于他们“人人生而平等”的信条,不利于相互间进行自由对话、平等协商。 新:简简单单的一个称呼问题,真有你说的这么严重? 老:打个比方给你说吧。老板有个企划想找你商量,你见了他,先毕恭毕敬或者卑怯地叫他一声老板,接下来,你还能够放开来,自由直率地谈出你对他的企划的不同意见吗? 新:大概不会。 老:相反,平时你们都直呼其名,你叫他张三,他喊你李四,下了班,两个人摽着膀子到饭馆里喝两盅,这时候,你们之间的交谈还会有什么戒心吗?至少在他向你征求意见时,你不会有太多的顾虑吧。 新:…… 老:再回到你的叫“师付”。多少有点套近乎的味道。美国人特别是搞企业的美国人,偏偏不喜欢套近乎。他会说,年轻的(员工)围着我叫叔叔,年老的见了我喊侄子,差不多年龄的哥呀弟呀的同我套近乎,这样的“一大家子”凑到一起,我怎能对我的“叔叔伯伯”、“爷爷奶奶”发号司令?“侄儿侄女”们犯了错误,我又怎么样对他们实施处罚……我这老板还怎么当呀?我这企业还要不要了? 我们这些探亲老人,虽然在这里不打工,没老板,但是听了这段对话,也觉得,人际交往中,相互怎样称呼确实很重要。不仅在美国,我们在国内,生活了大半辈子了,每次回国还会遭遇一些称呼问题引发的尴尬。尤其是到商店购物,跟售货员、收银台的人打招呼,叫她什么好?叫“同志”吧,太老气,还会让人有说她是“同性恋”的误解;叫“小姐”吧,这个称呼,只是时兴了一阵子,如今已是另外一称“职业”的代号……怎么也想不出一个既礼貌又得体的叫法,有时会愣在一旁,看别人怎么开口,也有时会失礼地“喂,喂”起来。可见称呼问题是每个人、走到哪都会碰到的问题,而且学问很深、很大。 国人的讲究称呼,历史悠久,渊远流长。一个突出特点,是把称呼当着明确人际关系、规范行为准则、尤其是各种各样的优势族们树立权威、建立秩序、维系统治的重要手段,从延续几千年的万岁万岁万万岁到眼下风行神洲的这个总、那个长,有意无意地在交往双方间划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筑了一堵一条难以攀登的高墙。 美国的直呼其名,好像是时光倒流,回归了原始人的简单纯朴,普通的人际交往中,本来就不需要玩那么多的花花肠子,而直呼其名,更增加了人际间的平等感与亲切感,也避免了因为称呼不当而招致的种种责难与麻烦。 在美国,这样的直呼其名,不仅表现在职场、官场,即使是最“应”讲究师道尊严的学界也是如此。 连接: 《毛毛上学记》 “不叫老师叫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