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探親的中國老人,差不多都有這樣的体驗 ,雖然美國人比較熱情友好,但是由于語言不通,見了面除了“Hi”、“by、by”之類的客套与微笑之外,很難作進一步的交流,而自己在美國的孩子,學習工作都很緊張,難得抽出太多時間陪父母聊聊玩玩,因此很多人都有孤寂無聊的感覺。然而來北卡大學探親的一幫中國老人,生活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每天早上,晨曦初露,這些在國內就養成了早起習慣的老人,都會不約而同地來到一個叫做小操場的地方,有的做操,有的散步,有的打拳,有的練功,更藉這個難得的机會,談天說地,評古論今,各自介紹家鄉的風景特產、人情世故,以及旅美后的所見所聞、所感所受,真是海闊天空,無所不及,就連有些不好向自己子女講的一些事情,如婆媳關係不太融洽,翁婿之間有點隔閡之類的“家丑”,也都在老鄉面前訴說出來,這樣,不僅避免把話悶在肚裏憋出病來,而且能夠及時得到同伴們的勸慰,更有几位熱心人,自動扮起調解人的角色,多次深入“矛盾”之家進行調解,幫助解開了一些家庭的疙瘩。
老人們還在茶余飯后互相串門,在一起下相棋、打扑克,或約定時間帶著孫兒孫女,到某個兒童游樂場所游玩;平時,誰家有了好看的彔相帶或中文書刊,也都會主動拿出來,讓大家輪流分享。要是誰在附近見到了奇花異草或什么好玩的地方,除了繪聲繪色地向伙伴們推介外,還自告奮勇地“組團”前去觀賞。
老人們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交流各地的飯菜特點、烹飪技術也就成了他們的一項重活動內容。西安來的汪姐水汆丸子味道鮮美,浙江來的王嫂烙的餡餅口感極佳,安徽來的老朱炸的春卷又香又脆,他(她)們都樂于向其他人獻物獻藝,杭州師院的楊教授摸索總結出一套生豆芽的經驗,他不僅拿出自己生好的豆芽送人品嚐,而且自帶器具、豆子到別人家里,手把手地傳授技術。
俗話說,親幫親,鄰幫鄰,出門在外靠朋友。這些探親老人,更把中國人民互助互愛的傳統美德帶到了異國他鄉的旅居生活之中。一位老人在散步時流露,她的女兒因從外地搬來不久,家里沒有車子,外出辦事、購物很不方便,一位老人听說后,赶緊回家給自己的兒媳講了,原本就樂于助人的兒媳,儘管正處畢業前夕,學習非常緊張,但仍立即和她們聯系約定,每個星期帶她們到商店釆購一次食品,並且几次開車送老人的女兒到距离很遠的机場、移民局辦事,出門時還自帶飲料、水果、食品,拒絕對方花費招待。一位來自河北的老人,早上散步時,左膝關節炎急性發作,腫得像饅頭似的,疼痛難忍,其他几位老人立即圍了過來,有的就地幫他按摩,有的跑回家里拿來消炎止痛藥膏,兩位力气較大的老人,架著把他送回家里……
經過一段時間相處,老人們之間建立了越來越親密的友誼,有的老人要搬家了,有的要回國了,分手時,大家情意綿綿,戀戀不捨,相互交換通訊地址和電話號碼,互道“保重”、“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