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日本地震重要信息:9.0级地震鲜有学校建筑致师生伤亡消息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6日10:02 南方都市报 不倒的学校 摘要:此次9.0级大地震主震区宫城县,地震前全县中小学校舍抗震水平位于全国前四名。“这次不是房子被震塌,而是被大地震后随之而来的大海啸给直接卷走……”3月14日,兵库县建筑师协会长垂山英司说起学校时语气黯然。 学校是承担着日本未来的孩子们托付生命的地方。 ——— 日本文部省关于加固校舍的文件 其他房子可以倒,但学校不可以倒。在日本,这是一个常识。在大灾难里,中小学校舍往往是当地人的第一避难所。 此次9.0级大地震主震区宫城县,地震前全县中小学校舍抗震水平位于全国前四名。“这次不是房子被震塌,而是被大地震后随之而来的大海啸给直接卷走……”3月14日,兵库县建筑师协会长垂山英司说起学校时语气黯然。 首选避难所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3·11大地震发生时,东京观光职业学校正在举行毕业典礼,地震造成天花板坠下,25人被压,1人失去意识,5人重伤。 到目前为止,日本9.0级地震仍鲜有学校建筑致师生伤亡的消息,这是为数不多的一例。 截至2011年3月14日,在大地震过后三天内,整个灾区有2052所中小学校停学,少闻学校在这次地震中倒塌。相反,分布在各市县的中小学校,和近十年以来日本发生的历次大地震一样,首先成为了灾难中人们的第一避难所。 3月12日,主震区宫城县仙台市若林区内,海啸过后留下的海水还未完全消退,远处仍然浓烟滚滚,整个市区看起来一片凄凉。但仙台市各中小学校的体育馆已被临时辟为紧急安置点。入夜后,外面狂风大雪,人们在馆内围炉取暖。 同样,在东京,由于大面积停电和余震威胁,各中小学也作为第一批应急避难所首先向市民开放。单东京练马区、中野区就各开放了10所小学,涩谷区也开放了包括青山学院在内的10个避难所。 “除了附近木楼区居住的市民前来避难外,由于当天交通瘫痪,一些无法回家的职员也在学校避难。”大阪市市民北川之广描述,对避难民众开放的中小学校,一般由校长自发组织学校教职员工,免费发放水、饭团等简单食物,晚上天气寒冷,则还为每名避难者发一床毛毯。 一位在大阪的中国留学生记得,从幼儿园、小学或者中学经过,学校大门边或围墙上醒目的告示牌每每令人印象深刻:“某某街道指定避难所”、“某某町指定震灾避难所”。而这些作为避难所的学校内,往往还有专门的屋子储备着可供上千人食用的防灾食品、防灾物资等。 中小学校成为大灾中的首选避难所绝非偶然。因为在日本,所有的房子都可以倒,但学校的房子不能倒,这已成为一个常识。除了拥有最坚固安全的建筑,学校与外界还有隔离墙,教室、体育馆有较大空间可容纳灾民,紧急时操场还可以供抢险飞机着陆。 事实上,自2001年以来的10年内,日本共发生了里氏6.5级以上地震18次,累计死亡人数113人,但无一中小学师生因校舍倒塌等事故而遇 难。2004年10月28日发生的新澙中越大地震中,位于灾区的250多所中小学,没有一栋校舍倒塌,比较严重的也仅是梁柱出现裂痕。相反,位于7级地震 震中的181所中小学校舍,地震当日就接纳了4万余名灾民。 2011年3月13日,受灾最严重的宫城县南三陆町,几乎整个城市都被抹平。一幅航拍照片上,志津川高校的运动场上还大大写着“SO SH”(H表示直升机降落的地方)。标明这里曾是人们最后的避难所。 “这一次与其他时候不同,不是房子被震塌,而是被大地震后随之而来的大海啸给直接卷走。”3月14日,兵库县建筑师协会长垂山英司说起学校时语气黯然。 在危机下演习 一位在日本学习的中国学生这样描述最后的逃离:“当地震持续了将近三分钟后,稍稍有所减轻,老师要求我们什么也不要拿,赶紧离开教学楼。老师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并关掉了电源。当我们到学校前面时,震动还在继续,周围的树木都轻轻地颤动着,老师要求我们全部蹲下。” 震后宽阔的街道上,日本小朋友头顶桔黄色帽子,身披防火衣,在老师的带领下,疾步而有序地走过。桔黄色帽子,其实是他们的座椅靠垫,每所学校必备,可随时取下作为防护用品。 一位旅日华人震后通过摄像头看到的保育园场景是:“6个老师围着我儿子,儿子身上盖着被子,老师手拿被子准备着,一旦地震就扑上去……平时18点接儿子,昨天交通瘫痪,我步行18公里到达保育园时,已经是22点。其间老师们就一直这么守护着我儿子。” 大地震发生时,东京旅日华人M O M O站在街头等待从幼儿园放学的女儿。校车比往常晚了一小时,她心急如焚,同时不停给自己打气:孩子在学校多半没事。除了坚固的校舍,学校几乎每月都有的防灾训练,让M O M O多少有些底气。 “地震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我们准备好了吗?”这是大部分日本国民的心态。为应对地震、火灾等频发的自然灾害,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除 各地免费开放防灾档案馆供人们了解防灾知识外,防灾训练已成为日常必备项目。在各地幼儿园及中小学,除了每年9月1日的法定防灾日训练,平时学校、街道常 常也有类似训练。 2010年,早稻田大学教育学博士胡学亮和张梅在调查日本中小学时发现,有高达75%左右的小学生认为身边随时可能发生大地震,90%的人对地震灾害最为担心。而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12年下来,日本学生大概要接受30多次防灾训练。 一般在演习时,上课期间学校里会突然响起警报声,老师在这个时候立即放下手中的教案,指导学生快速戴上由凳子坐垫“变身”而成的安全头套,然后 迅速躲藏到安全的地方。等晃动停止后,在老师的统一带领和班长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迅速离开教室,来到操场上的空旷地带。接着,校长给孩子们讲解当时的状况 以及应对办法等。 按照日本政府规定,所有学校建筑物必须在楼外安装临时楼梯———非常楼梯,教室里要有紧急出口———非常口。哪个班走哪条线路,都要事先规划 好,以避免地震发生后出现拥堵、混乱、无序等状况,保证每个老师和学生都能迅速、安全地撤离。撤离的师生,最后到达一个固定的场所,学校操场或大广场等, 按班级排队,班长点名确认后,迅速汇报给班主任,班主任陆续汇报给副校长,副校长最后汇报给校长。 这次大地震中,M O M O问平安归家的女儿:地震时害怕吗?小姑娘回答:不怕,平时老师都教过。 堡垒非一日建成 --> 地震灾害学上有这样一句话: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 为尽可能减少震灾损失,除了日常化的防灾训练,更重要一点,日本从每次大地震中吸收经验教训,逐年加固校舍,最终将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建成最坚 固的堡垒。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就在1967年出版的《激荡的百年史》中说,“日本为了兴邦,大力普及教育,几乎每个村庄最好的建筑物,就是那里小学的校 舍。” 日本文部省的一份文件,提及加固校舍时写道,因为“学校是承担着日本未来的孩子们托付生命的地方”。 加固校舍,最早要从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说起。当时日本学校的建筑,大多是木结构或砖瓦结构。关东大地震导致不少学校教学楼倒塌,学生集体遇难,这让日本政府深受刺激,决定以“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为最高原则,提高校舍抗震性。 1950年,日本政府又将30年前制定的有关城市规划的《市街地建筑物法》修改为《建筑基准法》,提高各类建筑的抗震基准,将传统日式木造住宅渐次改造。 此后,每经历一次地震,日本国土交通省都会组织力量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对《建筑基准法》的修改意见。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这部法律又分 别在1992、2000、2006年历经3次修改,其各类建筑的抗震基准已提高到最高水准,即要求除木结构住宅外,商务楼能抗8级地震,中小学校舍普遍能 抗7级地震。 阪神大地震之后,日本文部省在抗震检查中发现,私立学校教学楼的抗震强度,几乎都超过了文部省规定的抗震基准,而公立学校由于经费不足,在抗震设计和施工上,有一半未符合规定。文部省于是要求立即针对学校校舍,进行补强。 校舍补强施工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将4层教学楼(日本政府规定中小学教学楼不得超过4层)的最高一层削减为“屋顶花园”,以减轻整个建筑的重量; 另一种方法,是对整个大楼的外墙采用钢管(直径10厘米)穿插进行网状包裹。按规定,日本国库等负担校舍达标加固或改建86.7%的费用,地方政府负担 13.3%。“一个学校施工一般需要3年,费用约2亿日元(约1600万元人民币)。”大阪的北川之广日常组织中日学校参观交流,对情况很熟悉。 然而,尽管多年来对校舍补强,在2008年,日本政府发现:由于地方政府经费不足,日本仍有将近一半的公立中小学校校舍处于“危房”状态。 2008年5月16日,日本内阁举行会议,专门讨论加快学校危房改造进程。会议决定,由中央财政安排主要资金,争取在5年内完成全国4.5万栋公立中小学校舍的补强施工。随后,日本自民党议员向国会提交议案,要求政府把对学校耐震设施的国库补助从1/2提高到2/3。 2009年,在巨大的财政赤字压力下,60%的日本校舍完成加固,达到了日本政府规定的耐震标准,即在发生震度为强6级至7级左右的强烈地震 时,校舍虽然有部分损伤但不会倒塌、不会造成人员死亡的标准。2010年,日本国库再次拨款1086亿日元,用于全国约2100栋校舍的耐震改造工程。 2010年,日本政府还曾发布计划,表示在未来5年内,将使日本全国90%左右中小学校舍都能达到耐震标准———因为在日本,由于政府不作为而带来震灾中教学楼倒塌、学生集体遇难事故,严重的将导致内阁下台。 南都记者 杨晓红 马金瑜 震后4分钟成立救灾司令部 摘要:地震仅过了不到十分钟,日本政府通过媒体宣布:紧急成立首相官邸对策室,首相菅直人已经紧急召集内阁所有成员到官邸开会研究对策。随即,从中央到地方,日本政府的各个系统的灾害应对程序由此启动。 在地震初期,P波刚刚到来时,地震仪就可感应到并自动计算震源位置、规模、假定强度,并且在S波来临前数秒至数十秒提前发出预警,P波到来后,与S波还有一段时间差。 地震仅过了不到十分钟,日本政府通过媒体宣布:紧急成立首相官邸对策室,首相菅直人已经紧急召集内阁所有成员到官邸开会研究对策。随即,从中央到地方,日本政府的各个系统的灾害应对程序由此启动。 地震发生时,日本首相菅直人正在国会开会。日本电视台画面显示,突如其来的地震虽让菅直人和议员们惊慌,甚至部分议员躲在了桌子下,但很快整个政府部门镇定地展开救灾工作。 这个全部国土都在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国家,频仍的灾难让其政府早已形成了一套依据法律而成的应对体系。地震来得突然,但所有的政府运作又都在既定程序之中。 此前一位日本内阁参事说:“我们知道有地震,但不知道是何时来,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能否准确预报,而是如何将地震损失降低到最小。”(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数百万人一分钟前得预警 数百万日本人在周五大地震发生前大约一分钟得知了地震的消息。日本有世界上最好的地震预警系统。这个由约1000个地震计组成的网路,覆盖全日本,可以觉察和分析震波,并在地震计预测震动强烈时发出警告。 地震时P波(一种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更具破坏性的S波(粒子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前进方向,是一种横波)要快———距离震中较近的区域,在100 多公里的区域预警信号和地震首波几乎同时到达,对于200多公里地区,大约有10到20秒的时间差;对于300多公里区域,大约有30到50秒的时差。 这意味着地震警报有可能会先于地面震动到达,中间的时差或将留给人足够的时间寻找掩护。日本国家电视台从2007年晚些时候开始运用这个系统,并已经发出类似17次警告。 11日这天下午,它再次恪守自己的岗位。在东京,电视上正常播放的节目内容被响亮的警报声打断,代之以日本广播协会N H K播送的早期地震警报。一分钟后,第一次强烈震动撼动了首都东京地区,高层建筑开始摇晃,数百万人逃到室外。 “成熟的地震预警系统可以让民众立即在电视上看到相关预警。”一位在日本气象局工作的工作人员说,“日本能将预告系统覆盖到整个国家。” 但在传播上,它并非无懈可击,对于受灾严重的地区,往往会引起电力和通信的中断,因此,通过媒体发布的预警以及避难警告,可能无法到达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全国瞬间警报系统(J-A LERT)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J-A LERT是利用通信卫星以及市街村的防灾行政无线设备,向居民第一时间传达紧急信息的系统。“从国家到居民最直接而迅速”的信息传达,是J-A LERT的最大优势。 按照日本法律,气象厅监测到地震灾害后,立即向内阁以及消防厅传达信息,消防厅通过通信卫星将紧急信息传达给全国地方公共团体,此时,市町村的防灾行政无线设备自动启动,通过鸣响警笛以及室内外广播向居民传达信息。 此次地震后三分钟,14:49,日本政府通过J-A LE R T向37个市街村传达了地震以及海啸的警报。 为了准确预报随时可能发生的东京直下型地震和东海大地震,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在东京湾和静冈县的伊势湾还投放了高精度的地震感知预警仪,中央防灾会议还和日本最大的电信公司N T T合作,启动了全国地震预警系统。 通过这套系统,诸如电信、铁路、燃气、电力、供水等部门,可以通过智能系统向设备终端发出了指令,从而达到减小损害的目的。东京燃气株式会社防 灾课长坂口央一说介绍说,从2001年开始,该公司就引入了一套智能预警系统,如果测到一个地方裂度为5的地震时,该公司的系统就会自动切断这个地方的供 气。 日本电信株式会社开发出一套系统,在通过对P波计算出震级后,系统将向用户发出信息,哪儿发生地震了,震级多大,多久能到达用户身边。这种服务是市场化运作的付费项目,企业一般都有定制,个人付费后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接收。 本次强震发生后,大多数的民众通过广播、电视和卫星数据传输系统接收到地震警报。另一些订阅特殊预报服务的人则通过手机和电子邮件收到了警报。日本气象厅地震专家内藤宏人在震后说,这些系统运作良好,“因为全国各地民众都接到了警报”。 半小时内救援队奔赴各地 地震发生时,日本首相菅直人正在国会开会,被指和已辞职的外相前原诚司一样接受外国人政治献金,正受在野党的轮番轰炸。 这一切都随着地震的到来戛然而止。他即刻返回官邸,11日14时50分,即地震4分钟之后,紧急灾害对策总部成立。15时14分,紧急灾害对策 总部第一次会议召开;15时27分,防卫相北泽俊美下令,包括陆海空8000多名自卫队员、300架飞机、40艘舰船赶去灾区。 日本现有的《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是1995年7月制定。1995年1月17日,日本发生了阪神大地震,造成6437人死亡,1000亿美元的巨大经济损失。 日本政府当时应对阪神大地震时一片混乱。当天上午召开内阁会议时,内阁收到的报告称,古城京都发生了地震———而京都距离实际震中尚有80多公里。反而是犯罪团伙山口组成员率先抵达受灾现场,分发食物、毛毯和水,因此颇受赞誉。 正是阪神大地震带来的方方面面的教训,让日本无论从政府还是民间,都开始反思现代社会应对地震灾害的对策。重大灾害发生时,日本政府会在30分 钟内成立紧急灾害对策总部,其部长由首相担任,副部长、部长助理由首相任命,迅速确定灾害对策,指挥有关机构立即投入救援工作。 差不多就在紧急救灾司令部成立的时候,日本各地方政府几乎同步成立了灾害对策本部。除政府向各地派遣调查团之外,环境省、文部科学省、农林水产 省也分别向受灾地区派遣了调查员,积极搜集受灾信息。日本警察厅更在地震发生的14:46就设置了灾害警备本部,15:07就已经开始向各地派遣紧急救援 队。 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则更多发挥服务功能,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所有手段向居民提供受灾地区的情况以及避难和生活必需的信息。以受灾严重的宫城 县为例,3月11日15点左右,分别向防卫省和D M A T (灾害医疗救援队)申请救援,随后一小时之内,D M A T就派出医疗队,防卫省向宫城 县派遣了海上自卫队。 在几小时内,甚至在灾害还在发生的同时,日本的救灾行动实际已经开始有效地运转了。 到东京当地时间12日上午8时30分,首相官邸已经举行了4次紧急灾难对策总部会议,除了首相外全体阁僚悉数参加。此前的7时10分,菅直人已经乘机抵达福岛第一核电站视察情况。 依据基本大法防灾减灾 立法先行,这是很多国内学者对日本防灾、应灾行政组织架构搭建的深刻印象。 据了解,日本的防灾法律制度由基本法、灾害预防和防灾规划、灾害紧急对应、灾后重建和复兴、灾害管理组织等五大类50余项法律构成。 “日本地震之后的各项应急救灾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这主要得益于日本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以《灾害对策基本法》的出台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全面和有效的防灾减灾法律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莫纪宏在《日本大地震与日本防震减灾法律制度》中介绍说。 1959年,伊势湾台风席卷日本,导致5000多人死亡,80余万栋房屋被毁,从而直接促成日本在两年后颁布了被称之为“防灾减灾的基本大法” ———《灾害对策基本法》。历经超过20次的修改,该法建立起涵盖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普通市民的全国性防灾组织体系,并把防灾工作渗透到商品流通和生活 消费等细节,以确保灾害发生后能够迅速开展商业网点恢复等灾后重建和指令性特别研究工作。 事实上,这部“基本法”已成为统领日本减灾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其它具体灾害应对法规都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包括1978年日本政府颁布的针对地震防灾的《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以及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制定的《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 后二者被认为是日本地震防灾的直接法律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莫纪宏介绍,日本的《灾害对策基本法》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搭建了 “以防灾会议为依托的‘防灾计划’体系”:中央层面,在总理府设置通常不超过25人的中央防灾会议,主要掌管“防灾基本计划的制定及实施”,“制定有关紧 急措施的计划”。其中,明确规定内阁总理大臣为会长,委员则由内阁总理大臣在内阁官房长官及有学识经验的学者中任命。 而地方防灾会议则主要包括都道府县防灾会议、市町村防灾会议。其会长为地方行政首长——— 知事,委员的组成则更为具体,通常包括自卫队或部队机关、教育部门、警察、消防以及地方公共机关的行政长官。 除了以基本法的形式确保防灾减灾工作有效地组织展开。从历次灾难中不断完善具体的法律制度,是日本防灾立法体系构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比 如,1946年南海地震,暴露出了日本灾害救助、农林水产设施灾后重建等方面的缺陷,日本随后于1947颁布了《灾害救助法》;1964年新泻地震 后,1965年日本通过了地震保险等相关法。 此次东京地震后,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安危成为关注的焦点。由于无法确认大地震后福岛第一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是否外泄,首先菅直人11日当晚就发布了 原子能紧急事态宣言,实施这一举措的重要依据,就是《原子能灾害对策特别措施法》。至于这部法律制定,同样是有鉴于1999年的核事故。 1 地震预警 2 灾害发生时至3小时之内:召集职员、设立灾害对策本部、收集受害损失信息、向都民通报和信息披露、请求播放和报道、请求自卫队救援、消防活动、对危险物设施等采取应急措施、防水、诱导居民避难、警备、实施交通限制和管制、救助和急救、收集和传达医疗信息。 3 灾后3~6小时之间:设立避难场所、派遣医疗救护班、确保药品和医疗器材。 4 灾后6~12小时之间:请求相互救援、清除紧急运输道路上的障碍物,确保运送车辆、运送受伤者、开展保健活动。 5 灾后12~24小时之间:适用《灾害救助法》、对市政生命线设施采取应急和恢复对策、对公共设施采取应急和恢复对策。 6(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灾后24~48小时之间:供应储备物品、调配运送灾民的替代交通工具。 7 灾后48~72小时之间:供应生活必需品、开设受灾者生活咨询窗口。 8 灾 后72小时之后:处理遗体、处理垃圾、粪尿、废墟、采取应急住宅措施、发放灾害慰问金和灾害救援资金贷款、分配捐款和捐物、指定严重灾害。 资料来源:《东京都地区防灾规划震灾篇(2003年7月) 南都记者 刘伟 张东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