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学舌,帮我解开一个谜:留洋为啥要起洋名字? 新學年開始,毛毛由城里的一所學校轉到新家附近的學校就讀。開學前的一天早晨,我們帶著毛毛到新校辦理注冊手續。誰知來得早了一小時,學校里靜悄悄的。 辦公室的一位年輕女士知道我們來了,熱情地告訴我們,不必等到上班時間,來了就可以辦。說着就讓我們遞上有關資料,麻利地敲打電腦。 校長聽說來了家長,也從辦公室迎了出來。這是一位很精干、熱情的中年女性,見了我們,指著自已身上的便服抱歉地向我們解釋,她和員工們正在做開學前的清掃工作,穿這樣的衣服接待來賓,非常不好意思。 在同我們閑聊幾句之后,校長親切地走到毛毛身邊,想同他交談交談。毛毛有點認生,躲開校長撫摸的手,悄悄地往媽媽身邊挪。 校長好像很有經驗,没再為難孩子,笑容可掬地轉向我們:“讓我試著叫叫他的名字好不好?’’我們都欣然表示“好,好,好”。 不過我仍覺得校長這是多此一舉,孩子的名字,喊一聲就行了唄,用得着像唱戲似的先搞演練?但我没有說出口來,兩眼緊緊盯着她這演員上場。 誰知道人家校長還真的像演員出場一般,先是挺挺腰身,繼而輕咳一下清清嗓子,然而伸着脖子像小學生應試似的,憋足勁地張口叫道:“Kevin Zhou!” “Kevin”的發音當然很地道,可這“ Zhou”字被她叫得又生又硬,也走了調,不是“Zhou’’而是“Chou’’。我們聽了,都覺得好笑又没有表露出來,當校長認真又虔盏卦儐栁覀冏x得對不對時,都鼓掌為她叫好。 我不禁回想起以前的一些事。兒子到美國,起了一个美國名字;女兒到美國,也起了一个美國名字,幾乎所有過來留學生,都起了美國名字。當時很納悶,為什麽放棄很簡單很順口的原名不叫,改成一長串的英文字母,又有什麽哪個字母該大寫、哪個字母該小寫,中间還要加上“.”什麽的,叫起來拐湾抹角挺别扭的。於是暗自决定,任凭你們怎樣改,我還是老規矩,國内一樣,該叫閨女叫閨女,該叫小子叫小子,几個第三代不是没有中國名字嘛,但也不能叫那洋名受那洋罪,通過“三方”議定,在孩子名字發音中抽出一个音莭,來個漢化攺造,比如Max就叫他“麥麥”,“Arwyn”就叫“雯雯”,不僅自己叫起順口,孩子回國探親旅行什麽的,也不會因為名字被人家背地指指擢擢的。 面對毛毛校長艱難學舌的過程,也讓我解開了久存心底的一個谜:孩子們為什么到了美國趨之若鹜般地急着攺名,敢情這名字不攺還真不行。你看這校長,見面之後就向家長提出試叫一下孩子的名字並請家長給予評判,說明她以前很可能己經經歴過呼名的尴尬;試叫時她那樣地較真而又效果不佳更表明,美國人同一中國人一樣,叫起外國人的名字,感到很困難,不容易。對於一個人來說,名字雖然僅僅是個符號,也僅僅簡單的幾個字、幾個音莭,可它是人際交往中的第一道關口,連個名字都叫不出叫不好,下面的項目怎麽進行呀。這才體會到,孩子们的攺名,完全出自學習的需要,工作的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甚至生存的需要,既不是赶時髦,更没人强迫,如同許多外國人到了中國,要起一个中國名字一樣。事實上,好些没有發音困難的中國名字,到了美国,很少改的,毛毛媽媽就是其中的一個。 连接文章 毛毛上學記(一)不論你來自何方,到這就有學上 毛毛上學記(二) 這才叫真正的義务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