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老狼《丑陋的中国皇帝》系列之三三——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改革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及他的太上皇慈禧太后 大清王朝自康、雍、乾盛世之后,开始走了上衰弱的老路。 一八四O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之而来的是道光皇帝不得不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一八五O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大清王朝借助现代化的洋枪洋炮,平定了这场祸及十余省的战乱。从此也尝到了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甜头。开始搞起了洋务运动。开矿山、修铁路、建工厂……。热火朝天的洋务运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甲午战争前,大清朝的工业总产值远在日本之上,居亚洲第一,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 但经济的发展掩盖不了深刻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也挽救不了大清朝的衰亡。小小光绪皇帝登基前后的大清朝是满目疮痍。 一八八五年,清政府在战胜法国军队后签订了《中法合订越南条约》,把藩国越南出让给了法国。 一八八六年,英国从印度出兵攻占大清属国缅甸。在中缅堪界中又将大片云南土地划入缅甸。大清朝南部屏藩尽失。 一八九四年,中日爆发了甲午之战。综合国力远在日本之上的大清朝,被小小日本打得没有一点还手之力,最后赔款二亿两白银,割地台湾、辽东。大清朝的失败原因正如当时日本海军统帅伊东佑亨中将写给清朝海军提督丁汝昌的劝降书中所说:“中国陆海军连败,决非某一人之罪,其原因乃是墨守陈旧政治之弊。而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抛弃旧政治,导致兴隆……” 甲午战争后,西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西方列强不甘心让小小日本轻易就吞并大清朝。俄国、德国、法国从中干涉,大清朝以三千两银子赎回辽东。但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俄国与中国签订密约在东北取得了一系列特权。法国租走了广州湾,并要大清朝不将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租给或割让给外国人。德国取得了在山东修铁路和采矿的特权。 一八九八年,英国租借香港新界和山东威海卫、刘公岛及沿海十公里海域。 一八九八年四月,日本又要求大清朝不要将福建省租给其他国家。 见到列强瓜分中国闹得热火朝天,美国在一边实在看不下去了。 一八九九年,美国提出大清朝“门户开放”。主要内容是:一、各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通商口岸和既得利益别国不得干涉。二、各国运往势力范围内各口岸的货物一律由中国政府按中国现行关税率征税。三、各国对进入自己势力范围的各口岸的他国船泊,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泊的港口税或由铁路运输他国货物时,也不得收高于本国商品的铁路运输费。这个“门户开放”的主要目的是:“商业机会均等,政治上保全中国”。对大清朝是有利的。 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这些被称之为“国耻”的东东,也不过就相当于今天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引进外资、成片开发”什么的,没有好大的问题。但当时的国人们上至遗老遗少,下至热血青年,个个痛心疾首。 六岁登基的光绪皇帝日渐长大成人了。与所有的年轻皇帝一样,面对山河破碎,国土沦丧,他想让大清朝重新振作起来。这时“愤怒的爱国青年”康有为也应运而生。 一八八八年,年轻的康有为作《上皇帝书》,请“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以挽国家危亡。并说:“若中国变法,十年内富强可致,三十年内可以雪耻。” 一八九五年康有为参加科举考试。时逢《马关条约》签订,康有为、梁启超联络举人一千三百多,上书光绪皇帝,提出“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定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的政治主张。这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维新运动之始的“公车上书”。康有为在这次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五。后光绪皇帝数次召见康有为,共论改革变法之事。光绪皇帝对康有为的主张大加赞赏。 一八九五年至一八九八年,维新运动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日益高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出现大量学会、学堂、报刊。2.维新运动出现大批领导骨干,著名的有梁启超、(其《少年中国说》名满华夏)严复、(其翻译的《天演论》中“物竞天择”一说令国人警醒)谭嗣同(否定君权神授,鼓吹人人权力平等)等。3.与守旧派展开思想方面的大论战。一八九七年到一八九八年,康有为五次向光绪皇帝上书,最著名的是《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三项措施,1.“大誓群臣以定国是”。(召集群臣宣誓变法)2. “立对策所以征贤才”。(允许天下臣民自由上书和破格选拔人才)3.“开制度而定宪法”。(设新政领导机构)甲午战败后几年的维新运动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它的最伟大的成果就是导致了后来光绪皇帝发动的“百日维新”。 一八九八年,坚决反对变法的恭亲王奕訢死后,改革一事提上议事日程。 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一日,光绪皇帝在征得慈禧太后同意后,接受康有为的建议,下诏变法维新。在随后的一百天中,光绪皇帝连下一百多道改革变法的诏书,主要内容是: 一、 设农工商局,保护工商业,奖励发明创造,设铁路总局,发展铁路、采矿业,办邮政,改革财政,编制预算。 二、 裁撤冗员,取消重叠机构,允许创办报纸和官、民上书言事,改革律例,澄清吏治。 三、 裁撤绿营,力行保甲,训练海、陆军,各省军队改练洋操,使用洋枪。 四、 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作“策论”,广设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学生出国留学。 “百日维新”只所以没有提到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是因为康有为从减小改革的阻力方面考虑。待把经济层面的改革理顺后,再进行政治层面的改革。 光绪皇帝的改革受到既得利益者们的强烈抵制,纷纷到慈禧太后那里告状,要求老太后出山重掌大权。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光绪皇帝于瀛台。杀改革的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康有为、梁启超仓皇逃亡国外,一场伟大的变革运动只进行了一百天就完结了。中华民族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的伟大成果就这样被葬送。 光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改革皇帝。在一百多年前,整个中华民族处于愚昧、落后时代,他的改革如一声惊雷,回响在中华大地上。这时代的最强音是来自于社会的最高层,这就更加难能可贵。他想的是主动对大清朝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方面面进行现代化的改革,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所有皇帝们从没想过、从没做过,也不敢做的事。他伟大的改革精神,不但是他以前的所有皇帝们无法比拟的,而且是后来中国的当政者们都不及的。这短短的“百日维新”运动,使光绪皇帝名垂青史,光照千秋,留芳万古! 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扼杀了“百日维新”运动。但以此就判断他是一个保守派,顽固派未免失实。大清朝在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后的所有改革,都与这个老太婆有关。从曾国藩首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先进的西方文明和在中国开办西洋学堂的划时代奠基,到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的洋务运动;从大清朝晚清的“新政”,到袁世凯提议实行君主立宪,一直到大清帝国灭亡之时,大清朝在政治、军事、经济、教育、体制改革等方方面面取得的巨大进步都有慈禧太后的一份功劳。大清朝的“新政”和后来的准备立宪,比光绪皇帝的“百日维新”走得更远。 但是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改革是有本质的区别。光绪皇帝的改革是“与时俱进”的主动改革。他想把中国改造成日本一样的君主立宪的强大国家。若他的改革成功,以后的大清朝也不会灭亡,今天的中国就会比小日本强大十倍!而慈禧的改革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改革,只要对大清朝有用,就拿来。没有一个既定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她就像在蒙着眼睛“摸屁股走路”,不知道该走到那里为止,不知道该向着什么方向去走。如果一头撞在南墙上了,再“摸着屁股走回来”,充其量这是“交了学费”而已。她今天同意搞“新政”,明天就召义和团去围攻外国大使馆并杀掉所有外国人。她今天同意袁世凯的“立宪”主张,明天就为了手中的权力把主张立宪的皇亲国戚和改革派们拉下马来。一切改革必须在她指定的“框框和原则”内进行,改革一旦越过了“红线”,就“紧急刹车”。改革一旦危及到他的权力,就坚决阻止。她的“戊戌政变”并不是要不要改革之争,而是怕改革成功后,她这个老佛爷的权力就全部丧失了,她搞的是“不管红老鼠,黄老鼠,能偷到大米就是好老鼠……”那一套。她有点象邓小平的祖师婆,或许邓小平就是慈禧老佛爷的转世灵童投胎来祸害中国,让中国永远在封建独裁专制的泥潭中烂下去?……苦笑一下。 慈禧太后的政治才能是非同寻常的。从咸丰皇帝死后发动政变夺肃顺大权,到重用汉族将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从以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制约曾国藩的湘军并解除其兵权,到预设“四招”控制光绪皇帝的变法运动;从让光绪皇帝作一个傀儡以应付中外抗议之声,到其与光绪皇帝同时死时大清朝局的稳定……,他统治大清国四十六年,其识人、用人,权术、诡计、智慧、才干,在古往今来的女后中是首屈一指的。有史书上说:若没有慈禧太后的才干,大清朝要早灭亡四十年。大清朝的孝庄皇后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好皇后,她以她的才干和魅力倾倒了皇太极和多尔衮,让满朝文武敬服、爱戴。不曾“垂帘”,胜似“垂帘”。正是孝庄皇后用全部的心血养育出了圣明的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典定了大清朝康、雍、乾盛世的坚实基础。孝庄皇后几十年间处于一言九鼎位置上,没见她杀一个大臣。这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政治才能的皇后。她以她的心计和手段征服了肃顺、曾国藩等满汉重臣,让满朝文武对他畏惧、臣服。三度“垂帘”,独撑河山。慈禧统治中国四十多年,杀人也很少。这是很难得的。慈禧太后临终前留下遗言:“今后严禁后宫干政。”这或许是他对自己阻止了光绪皇帝伟大的改革而导致大清朝的衰落而发出的一丝惭悔吧? 本文写于二○○六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