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文章,转贴.
你想要过A级人生,事业有成薪水顶尖,却牺牲掉其它全部人生,还是想过 B 级人生,宁可降格赚次级收入,却能享受精采人生?这取决于你如何衡量「人生投资报酬率」。
若是成绩单上出现B ,大部分人联想到的,绝对不是「 Better 」,而是「Bad」。
B 这个字母,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次等」的表现,每个人都奋力想达到A,甚至A+ ,彷佛若不能达到 A的成绩,就是不够努力与称职。 但人生凡事都追求A,一定能获得满足感吗?
享受生命的充实感
最近「 B级人生」的话题,在日本引起不少讨论。 起因于经济专家森永卓郎,把人生分成三级: A 级人生是「有钱没闲」; B级人生的「钱少一点,但是有闲」,可算是「有钱有闲」。至于 C级人生则是经济困窘,可能是「有闲没钱」(如失业者 ),也可能「没钱没闲」 ( 如底层劳动者)。
森永卓郎认为,B级人生是最有满足感的生活。 若每天工作10 几小时,牺牲家庭与休闲,不惜一切代价追求 A级人生,即使赚到A级财富,没时间享受也是枉费。B级虽然收入次一等,但还是能维持在一定生活水准之上,反而因为付出较少的代价,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生命的充实感,所以整体生活绝不输A级。
因此,森永卓郎特别强调「B is Beautiful」,认为「B is Better Than A 」。
精算人生投资报酬率
B级人生这种价值观的出现,有其社会渊源。 作家刘黎儿指出,日本经过长年经济不景气,原本「 1亿国民都是中产阶级」的社会,已经不再回头, 转成「 1%超级精英+99 %平庸上班族」的结构,除了极少数A+超级精英之外, 99%工作者的薪水都在递减,再怎么努力也是枉然。
在这种社会结构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正比例关系被打破,打拚不再保证出头天,「努力必有回报」也成为一种欺瞒的说法。因此,许多日本上班族,开始思考「人生投资报酬率」的问题。当付出无法获得回报,他们不想再无条件卖命给公司,宁可将更多时间用来享受家庭生活,或是经营个人兴趣休闲。
B级上班族虽不是高薪族,但还是有一定生活水准,也还买得起车子等用品。 比起将人生全部送给公司的 A +超级精英,谁的人生比较划算,答案不言可喻。
切勿“赢了事业,输了人生”
有人用古玛雅文化的活人献祭,来形容追求 A级人生的工作者。 玛雅皇宫贵族居住的中心地带都有一个球场,凡是赢得球赛的人,就会被当作被神所选中的神圣的人,由祭司血祭给神;而赢家被砍头祭给神明,被看成是件很光荣的事。超级精英不惜一切赢得 A 级人生,就好象在玛雅球赛最后赢得胜利的人,所换到的不过是过劳死。
根据统计,日本每年死于心脏病的 21万人,至少有 20%是肇因于过劳,其中多半是中壮年上班族。 追求 A级人生本身没错,只是若只把人生当成是一场竞技,就算赢得了胜利,却输掉了身体、输掉家庭、也输掉人生,这样划算吗?
事业高度Vs.生命广度
但追求B级人生,是否太消极呢?
一位在媒体任职的刘小姐认为,B级人生重视「人生投资报酬率」,从追求工作表现的「高度」,转为追求人生多采多姿的「广度」,这是一种价值选择的问题,与人生是否积极进取无关。
她以研究所成绩为例,一般研究生表现普普大约有85分,稍微认真一点有86 分,一定要表现很亮眼才能拿到 90分。她自己每天不眠不休,念完所有原文papers才得到 89 分,但其实只要稍微多花点心力念书,已经可以得到86分。为了多得那3分,刘小姐舍弃了社团活动与假日休闲。「一学期 120天,每天多念3小时书, 360小时只换来 3分,想想真是划不来;若是拿360小时做其它有意义的事,人生想必更精采。」
刘小姐认为,不论是课业或工作,都适用80 ╱ 20 法则,亦即80%的成绩,来自于 20%的付出。 假设你有 100小时,只要花20小时做 A工作,就能拿到 80分,剩下的80 小时,你有两种选择:
1.精益求精在 A工作下苦工,最后拿到满分 100分;
2.去做BCDE四件工作,每件工作投注 20小时,各拿到 80分,最后总分是5×80 =400 分。
哪一种时间运用方式,投资报酬率较高,可带给你更大的满足感?这就是 B级人生所要思考的问题。
人生,要学习“减法”。减法管理其实非常简单︰在人生诸多追求的目标中,如金钱、地位、家庭、爱情、享受生活等等,一项一项删除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最终留下一两项,就是自己的人生目标。
作家吴淡如说,「赚钱也赚到人生,才是最大幸福的人。」人生和金钱的关系有四种可能状况: 赚钱也赚到人生、不赚钱却赚到人生、赚钱却赔上人生、不赚钱也赔上人生。 前两者都是成功者,后两者则为失败者。
赚钱也赚到人生,其实就是 B级人生的真义,拥有一定水准的金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是人生的赢家。 相关文章 我的“B级人生”的生活(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