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第三讲: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作者:巴山老狼 在以前的经济理论中,“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头,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点。但笔者文中的“支柱产业”与一般意义的“支柱产业”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本文中“支柱产业”的含义是:是由中国政府操控的、能确保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政府及官员和公务员们从中受益最大、不受任何经济危机的影响、并以每年百分之十以上的增长率高速增长的产业就是“中国支柱产业”。这就是“中国特色经济”。 “支柱产业”之一:“卖地产业”。中共红朝在毛泽东时代把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农村土地名义上是归集体所有,但政府有权力随时征用,温家宝总理上任后,中国各地方政府发现了一发财捷径:卖土地。先把农民的土地以几千元一亩的价格收购来,再以几百万、上千万一亩价格转手卖给开发商。据中共自己公布的数据:二OO七年,中共各地方政府卖地收入达四万多亿。二OO九年,上海市一块百多亩的地皮卖出了十一亿元的高价。估计二OO九年中国各地方政府卖地收入不会少于二OO七年的四万亿。中共“卖地产业”以每年各地政府卖出一千平方公里土地计算,现有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可供中共卖九千六百年!再说中共卖地并不是真的“卖地”,只是卖的七十年使用权。七十年后,中共可名正言顺地把今天卖出的土地收回来再卖第二次。这“卖地产业”将是中国最大的、长盛不衰的、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产业。 “支柱产业”之二:公款住房消费产业。中国的公务员们住房是政府以低于市场价格几倍的低价分配。以全中国现有公务员四千五百万计算,每年新召收和退休补充公务员一百二十万,一个公务员分配九十平米住房,每年公务员们“消费”住房一亿多平米。以一平米市场均价一万二千元计算,中国每年用于公务员的住房达一万多亿元。 “支柱产业”之三:公车消费产业。之所以把“公车消费”作为一个“产业”,是因为今日中国汽车工业主要是为各级政府和官员们服务的行业。中国的公车产业兴旺程度如何?有文为证:二OO七年底笔者在《华西都市报》上见一则报导:四川全省小车保有量六百一十多万辆,其中私家车一百五十多万辆。也就是说四川全省大街上跑的小车四辆中有三辆是“阿公”的车和出租车。公车和出租车的比例以2:1计算,四川就有三百多万辆公车。四川有多少公务员?以四百五十万计算,这不是每三个公务员就有两辆公务车吗?四川如此,全国肯定也差不离。在北京、上海等冠盖云集之地,公车比例可能更高一些。一般私车开七、八年或更多时间再换代。公车怕是二、三年或更短时间就换代。 “支柱产业”之四:公款吃喝产业。当今中国一年公款吃喝有多少?笔者估计不少于六千亿元。今天中国各大、中、小城市及乡镇凡高档餐馆主要顾客都是公款吃喝的。一般百姓没钱进高档餐馆,私人老板也舍不得胡吃海喝,唯中共党政机关的大大小小官员们才有钱、有胆吃喝。而且越是高档的越好。 “支柱产业”之五:医疗产业。中国自朱基任上搞起了医疗产业化后。中国的医疗产业是高速发展。医院院长为了多挣钱,药品一般都以十倍于进价的价格卖给患者。几年前惊爆上海药品是二十倍于进价的价格卖给病人。去年又爆出中国以二百五十元一盒从印度进口的治疗白血病药卖给中国患者达二万五千元一盒!一百倍的暴利!医院院长又命令医生对所的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检查和多开贵重药品。甚至发出红头文件要医生们面对患者不得一次把病人治好,要确保病人第二次到医院就医。同时院长指使结账的部门给住院的病人无中生有地“制造”几倍到几十倍的医药费和治疗费。估计今天中国的医疗产业总产值达每年一万多亿人民币!医疗产业每年产生的巨额利润有三个去向:一医院领导们分配,医生分配,还有部分供官员、公务员们的免费医疗。 “支柱产业”之六:教育产业。今天中国的教育是一个包赚不赔的产业。一个中国人从三岁入幼儿园就得交数万元的“建园费”。到小学和中学,政府又抓住孩子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理,“制造”出劳什子的“重点学校”、“实验学校”、“外语学校”、“联合中学”、“示范学校”,还有什么“省重点学校”、“市重点学校”、“县重点学校”、“公办民助”……之类的东西,每年又是数万元的高价学费。大学产业更是发展惊人,中国每年大学生的增长幅度世界之冠。现在在校大学生的保有量二千五百万。以每年每个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平均二万元计,仅大学教育每年的GDP就达五千多亿元人民币!就是这样,还有茅于轼这样的御用学者鼓吹“提高大学收费标准”!保守的估计中国一年教育的GDP也达一万数千亿元!教育产业每年的巨额利润部分是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分配了,还有部分补贴官员子女们上学开支。据说官员们子女上学一般都不会交什么这样费、那样费。 “支柱产业”之七:公款旅游产业。今天的中国旅游景点的价格至少是几百元。搞得普通的百姓轻易不敢外出去旅游景点。同时中国各地党政大员们动辄花公款到旅游地“考察”游玩。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每年都有半月的旅游休假。出外旅游后回单位报销。国内玩腻了,又到国外游玩。中国现有党政机关人员近五千万,一年旅游费用达数千亿元人民币。 “支柱产业”之八:卖房收税产业。中国政府卖了地后,开发商建房出售,中国政府以收税为名,对住房课以高额税。有房地产专业人士透露:中国房价中,百分之七十是政府收走了。也就是说:一个中国公民如果花一百万买房,其中的三分之二,也就是七十万左右是政府的收入。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每平方米五、六万多元的房价中有三、四万元是政府的收入。中国一年要卖出多少平方的住房?中国政府一年住房的税收中收入达万亿之巨。 “支柱产业”之九:公款抽烟产业。今天的中国政府公款抽烟开支惊人。一个小小的县政府,居然公开发出红头文件,规定一年要抽一千五百万元的公务烟!全国几千个县级机关,再加上乡镇机关、市级机关、省级机关、中央机关,全国一年公务烟保守估算也有两千亿元!几年前,全国的高档烟仅“中华”、“玉溪”两个品牌,也只有三百多元一条。近几年,全国各地的烟草公司动辄搞出一、两千元一条的高档烟,专供公款消费。以示抽烟者身份与众不同。笔者有一医生棋友,十多年没见他抽烟,去年高档烟一包接一包。据他说:“不抽白不抽”。原来他从一个医生提拔成了科室主任,有资格享受高档公款烟。笔者在国营企业,有同事没提拔前,几十年不抽烟。提拔后每天要抽几包高档烟。如果让他私人掏钱,他决不会抽一支烟。 “支柱产业”之十:公费买春产业。这一产业分国外买春与国内买春两类。中国官员们经常公费出国旅游。每到一地必到“红灯区”一游。国外小姐对中国官员买春时的习惯和慷慨大方都了若指掌,见到中国人都会挑逗地说相关的中国话:“玩一下吧,有发票。”国内买春就简单得多,省、市、县一级大修宾馆和招待所,专门召年轻漂亮的女性当服务员。当官员们白天开会完毕,晚上就有年轻服务员提供特殊服务。而自家的老婆基本不用,搞得众官员的宿舍楼成了寡妇村。深圳规定局级干部每月可报销上千元“按摩费”。就连乡镇一级的工作人员也随时携带公款到娱乐场所买春。湖北野山关镇工作人员邓贵大携四千公款在身,一行四人强行到娱乐场所买春,用钱抽打服务员,被服务员邓玉娇当场刺死就是明证。全国一年公款买春费用保守估计也有数千亿元之巨。 “支柱产业”之十一:印钞产业。中国印钞产业发达程度世间少有。这么说吧:政府想印多少就印多少。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想救市,不敢多印钞票。得满世界求爹爹告奶奶地借钱,美国从中国一借就是八千多亿美元。中国政府要救市,温家宝一撒手就四万亿。后来又追加四万亿。其实中国政府年年财政是赤字几千亿,这救市的钱从何而来?还不是开动印钞机就搞掂了。 “支柱产业”之十二:经济统计数字做假产业。今天中国经济统计数字水份含量之高是世界之最。各地方官员为了向上级邀功请赏,随意在统计数字中把本地的GDP搞大做强。因为GDP的多少与官员的政绩有关,更与官员是否升迁有关。如果一个官员为政一方,这GDP增长不高,那么下一轮中共官员的提拔肯定就没门儿。所以各地官员就在上报的统计数字上做文章。没有实际增长的GDP不要紧,只要上报的GDP有大的增长就行。反正上级也不会为验证GDP的准确性而大动干戈。这样虚报统计数字就成了各地政府的日常事务。只要大笔一挥,这经济就会以百分之十以上的速度增长。据报导:今年一至九月,各地上报的GDP超出中央政府统计的GDP两万多亿元之巨。只是这一“支柱产业”是“虚拟”的。虽然是“虚拟”,但这一“支柱产业”对中共上层决策者的影响、对中国、世界传媒舆论的影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因此在研究中国经济时得把它作为一个实在的“支柱产业”对待。 “支柱产业”之十三:公路收费产业。全世界收费公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在中国。这一产业每年为中国各级政府创造了数千亿元以上的净利润。 “支柱产业”之十四: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新兴的、隐性的经济产业:乌纱帽买卖产业。每年中国要提拔数十万、近百万的官员,提拔的程序又是对内、对外保密的,而提拔与否只是上级一把手的一句话。由此向上级官员行贿以换取一顶乌纱帽就成了无数有志于官场之士的必修课。今天中国的乌纱帽是“不挂牌悄悄出售”,且价格随行就市。一顶局长一级纱帽交易价估计达五十万。而一个大都市的市长没有五百万难以成交。前深圳市长许宗衡对其密友师东兵说:为了当市长花了几百万。送了银子后当官的,上任后肯定又要拚命捞钱。这理由也是现成的:“我为乌纱帽投了资,哪有投了资不想赚钱滴?”乌纱帽的买卖产业所产生的巨额利润每年至少几千个亿!全部被大大小小手握“乌纱帽派发权”的官员们吃了。随着中共统治的长期化,这一产业有越来越兴旺发达之势。因此笔者把这一产业也列入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只要共产党继续执政,老狼上面提到的产业就会永远兴旺发达,不会受任何经济危机影响! 中国其它的产业如钢铁、能源、运输、建筑、国防生产等算是“基础产业”而不是“支柱产业”虽然其GDP有可能比以上产业高,但总的来说是为以上十四大支柱产业服务的。“基础产业”因受到世界经济危机和其它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赶不上前面提到的“支柱产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