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不把武汉当作我的家乡,原因是我们家祖籍是河南。小时候,家里就我一个武汉人,势单力薄。况且我家的人一向认为河南人老实,湖北人刁蛮。“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嘛。所以当看到有报道说很多地方不愿意跟河南人做生意,把河南人与骗子画等号,我着实地吃了一惊:他们说的是我那些忠厚老实的河南老乡吗? 可是武汉也有让我难以忘怀的东西:武汉的过早, 而最难忘的是热干面。不记得有多少次在梦里手里端着一碗热干面,醒来以后,嘴里似乎还留有那芝麻酱的余香。第一次回国时,已经离开家乡十年了,下了车就到处找热干面。 热干面是真正的大众食品。那是把新鲜面(正宗的是用水切面)先煮好,拌上油晾干。 吃的时候只在开水里烫一下,捞起来以后,放在碗里,上面再加上味精,胡椒,盐,酱油,辣萝卜,小葱,还有芝麻酱。吃以前要先拌好。那时候是二两粮票,一毛钱一碗。 我之所以记得热干面,还是因为记得最早吃热干面的情景。那时候,我在河南上了三年小学就回到了父母身边, 姐姐们都还留在姑姑家。我家就住在汉口铜人像边的民权路上。上学的日子,妈妈每天带我到街对面的“民族路合作食堂”去过早。通常是她买了两碗热干面, 端到桌子上,先是细心地把我的一碗拌好,放在我面前,然后再拌自己的那一碗。吃完以后,她走半个多小时去上班,我走十几分钟去上学。 武汉的过早种类繁多。 每天早上武汉上空就弥漫着浓浓的香味,那香味混合着芝麻酱,炸油条,油饼,面窝,豆皮,牛肉米粉,糯米鸡,油香。。。还有一种米粑粑, 现在好像已经失传了。 米粑粑是在一个大大的,圆圆的平底锅里,放上一勺勺稀米浆(有点像美国的Pancake)。下面烧的是木屑,刨花。通常一锅可以同时做十几片。熟了以后,在上面撒点白糖,两片对盖算一对。特点是中间又软又甜,外壳又焦又香,真的很好吃。 有一段时间,妈妈见我已经熟悉了周围的情况,就决定权力下放,每天给我二两粮票,一毛钱,让我自己去买着吃。估计一开始我是老老实实吃热干面的。后来我发现,如果用二两粮票,七分钱去买米粑粑的话,就可以省下三分钱看小人书。那时候我就发现了一个真理:有钱真好啊。小人书薄的一分钱一本,厚的两分钱一本。 那样我每天都可以坐在小人书摊边看两,三本书, 因为我必须把钱用完,不能让父母发现我的秘密。 不知过了多久,我的秘密还是暴露了。那时候,我是到妈妈单位去吃午饭。放学后,我要走过长长的花楼街,穿过繁华的江汉路,再走过清静的胜利街,才到了南京路的门诊部。因为门诊部人不多,食堂里只有一个李伯伯专管做中饭。大家每个人把自己要吃的米放在自己的搪瓷碗里,由他来加水,蒸饭。菜是由他统一做, 大家都吃一样的菜。记得他做的粉蒸肉最好吃。 虽说是米粑粑换取了精神食粮,可是肚子却不领情,米粑粑没有热干面经饿。 妈妈发现我到中午吃饭的速度不一样,好像还老不够。于是我的好日子到头了,只好每天又在妈妈的督促下吃热干面了。不过我又发现了一个真理:没钱好痛苦哦。 每天从小人书摊走过时,都拼命地不朝那边看。当然,我后来又找到了可以读书的好地方。 那时候,南京路上的有个报栏,每天下午,那里都有一个小姑娘,踮着脚看马识途的长篇小说连载“清江壮歌”, 那就是我。 扯远了,还是回到热干面。由于热爱热干面,常常想自己做,但是由于面的味道不对,总是觉得不太正宗。上次回国只好专门买了两大箱子速食热干面,省着吃也只坚持了一个多月就吃完了。 最近突然觉得早餐的那些健康的麦圈,麦片实在是无法忍受, 于是又打起了自己做热干面的主意。这次也可能是决心太大,居然找到了合适的面条,而且超简单。请看: 这个牌子的油面,和芝麻酱(可以用别的牌子) 酱油,麻油(也可以用别的牌子): 先烧一锅开水,把面烫开即可(不能煮时间长)。把油水倒掉。 两大勺芝麻酱,加上麻油和水(适量就好),在微波炉里加热约半分钟,化开,调匀。 葱,香菜,榨菜丝,切碎。酱油,胡椒粉适量。辣椒随意。 将各种着料撒上,拌匀以后是这样的。注意,每一根面上都挂上芝麻酱! 嗯。。。。。。鸭儿蜜!!! 味道绝对正宗, 不信您下次回国带上一碗,再到武汉街头买一碗,左一口,右一口,闭上眼睛,比着吃。保证要不了一会儿,您就分不清哪一碗是美国货了。 周末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