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好學區,差學區,網上已有很多精闢論點,我這裡只說自己家裡的經驗教訓,以供有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兒子上班六個星期了。上星期四晚上打電話問他,“周末回家過年嗎?”回答:“星期六回來。我現在很忙,回家再說吧。” 剛開始上班時,說是不忙,前一,兩個星期是新雇員訓練。 後來讓他爹給帶點吃的,又說還在等待分派任務。一連兩個多星期沒給他打電話,心想一定還是不忙。
星期六去火車站接兒子,開始打聽新律師的新生活。原來就在沒打電話的兩個星期,兒子參與了一個大項目,體驗了美國律師的滋味。工作最長的一天是早上九點到第二天早上六點。連着兩個星期,一天三頓都在公司吃飯。兩個星期工作超過了160小時! 全組用兩個星期完成了平時要兩個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所有合同都搶在11:59 PM簽好字,就避免了第二天又要幾方面重新簽字。。。 看着兒子年輕而朝氣勃勃的臉,聽着兒子神采飛揚地講着那個大項目(Big Deal),不禁想起兒子的求學和選擇職業的艱難歷程。
到美國的前十年,我們和大多數留學生一樣,是求學,求職,求綠卡,求穩定而更好的工作。。。,是追求美國夢的十年。十年中,我們搬了四個州,兒子轉了六次學,每次離開朋友時的那份難捨,讓我現在想來還總是心痛。
剛搬到東岸時,我們住進了高中排名全州倒數第二的小鎮,兒子上八年級。那裡住的幾乎都是藍領的白人,一屆學生不到兩百人。在中部上學一直不差的兒子,自然就成了不折不扣的領軍人物。初中畢業典禮上,兒子作為學生代表講話,並囊括了八項優秀學生獎項中的七項。這讓我們看到了差學區的好處,處處第一也鞭策着孩子對自己不斷提高要求,信心十足。後來的事實證明,差學區的學生也能上好大學,兒子那一屆的朋友,一個去了MIT,兩個進了U-Penn。
後來我們和很多中國家長的想法一樣,在好學區買了房子。在兒子上十年級的時候搬進了新家。好學區是個藍帶學區,學生人數很多。兒子那一屆畢業生就有八百多人。“寧做雞頭,不做鳳尾”,兒子在這裡成了鳳脖子。這大大地傷害了兒子的自尊心。再加上,這裡的孩子們都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兒子很難進入早已形成的朋友圈子。這些都給他的造成了極大的困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看着與以前判若兩人的兒子,我們也深深地懷疑這搬到好學區的決定到底對不對。
可是為什麼別的孩子就能都得A+呢?一次去見物理老師,老師說了一句話,我們有點明白了。他說:“要是你兒子能睜開眼睛上我的課,他就能得A+”,啊哈, 原來是閉着眼睛上課的呀。後來一位台灣家長指點迷津,我們更明白了,原來排在前面的那些孩子們,不僅僅是聰明,還都早就在暑假期間上補習班,把重要課程學了。到上課的時候只要交作業就夠了。那樣他們就可以選高學分的AP課程,課程得分高,GPA也高,正所謂“偷跑”。想來這就是所謂“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了”。知道真相以後也曾猶豫,是否送兒子去補習呢?後來一想,人生路漫漫,一個連高中都不能自己讀好的人,長大了也未必有用。靠“偷跑”能走得了多遠?堅決不補習,一切靠自己!
由於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兒子不願意報名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我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卻不敢說得太多。直到有一天,兒子說要去參加數學比賽。
我一陣驚喜,問到:“你報名了?”
“沒有。”
“那你。。。”
“數學老師把我塞到校隊去了。”
“啊?還有這事?”
晚上回來了,問問:“兒子,比賽怎麼樣?”
“我是我們學校第二名。”
“WOW,真棒啊。你們數學隊去了幾個人?”
“六個。”
“幾道題?”
“十題。”
“第一名對了幾題?”
“十題。”
“WOW,我家的第二名呢?”
“五題。”
“哈哈哈。。。”一起笑了。
後來又去了好多次,每次都是第二或並列第二,做對最多的也沒超過六題。對他說練一練,他問:“為什麼?”
“你就可以多做對幾題呀”
又問:“為什麼?”
對呀,“ 為什麼呢?”。。。
兒子酷愛讀書,也喜歡在圖書館工作,原來在小鎮時就在圖書館做了兩年義工。這次到了新地方就想申請圖書館的學生員工。由於小鎮圖書館館長的熱情推薦,他很快得到了圖書館工作的機會。這工作使他的課外生活更充實, 在幫助別人中得到了歡樂。由於他做事認真負責,畢業時從幾十個學生員工中脫穎而出,得到了圖書館當年唯一的優秀學生員工的獎學金---五百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