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道說考古發現了曹操墓,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有人說那不是曹操墓。這讓俺想起了很早以前的一個問題。 俺上高中學習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說一個商品的價值是由融入的人類無差別的勞動決定的。價格總是圍繞着價值,根據供需矛盾,而上下波動。俺當時覺得很有道理,直到有一天想到了文物。 我就問老師:這文物的價值該怎樣定呢?比如一個宋代的瓷器,當時也就是給一個普通人家吃飯盛菜用的,價格應該不高。1000年後的今天,你發現了一個這樣的瓷器,那可就值錢了,比你現在1000個吃飯的碗還要值錢。那這附加的價值是怎麼來的呢?宋代人類無差別的勞動怎麼會隨着時間的推移,到了今天就大大增加了呢? 我可憐的老師當時也愣住了,她天天只會背課本重複講給我們。最後,除了稱讚我很聰明,她沒有給我任何答案。這個答案對我一點信息量都沒有,嘿嘿,我需要知道的是文物的價值該怎麼定? 我當時還認真地想:是不是那個時代生產的同樣瓷器的價值都漸漸轉移到了這個瓷器上。如果我們挖掘出100個而不是僅有的一個同樣的瓷器,那麼每一個的價值就被分成了100份,就有點不值錢了。還要考慮時間因素,時間越久遠,價值越高(這個可能也與數量有關,時間久遠,損壞越多,找到的越少)。那個瓷器靜靜地待在地下,就漸漸值錢起來。 現在,我當然不滿意我當時的見解,也不相信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但還是有點迷糊,這文物的價值該怎麼確定呢? 不知道諸位,誰是學經濟學的,也許除了馬克思,還有別人提出什麼別的理論解釋商品價值的確定,解釋為什麼不同的商品可以交換。要是能提示一下,俺也好找點資料看看,解決我對於文物價值如何確定的好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