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到很多网友在为莫言争论。本来不打算趟这个浑水,因为无论是赞扬还是贬低莫言,俺都是左右为难。我一直认为,在这个上帝所造的这个世界,人是最复杂的生命。要不然,上帝为何在创造这个世界的过程中最后一个造人?造完人之后,就歇了祂的工。看来,造复杂的人是多么费事的一件事。我还有个念头,所有人类之中,最难以捉摸的、最复杂的是作家。因为他们总想琢磨清楚,人到底是咋回事。人性,乃是作家永恒的主题。你想,有能力也有闲工夫去探究复杂的人性的人,岂不是世界上最最复杂的人? 以前,老爸老说谁谁是文豪,也常说解放后,中国没有出一个文豪。现在大家应该清楚了,这都要归功于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说文艺是有阶级性的,因此文艺是要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毛领导的共产党就把人性简化为阶级性。阶级,这个词啊,俺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学到了,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里面学来的。在我一年级的课本里,这句毛主席语录旁边有个插图,现在还可以从我大脑内存中浮现出来: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们围着一个跪在地上、低着头、双手捆绑在身后的老人,其中一个男孩用一把红缨枪对准老头,其他孩子们似乎也义愤填膺的样子。因此,“阶级”这个词在我的脑海中与仇恨和恐惧是联系在一起的。 在毛时代,所谓的作家就是描写地主阶级如何恶毒,贫下中农如何凄惨,共产党如何给穷人带来了光明,毛主席怎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神采奕奕地惠顾了他的臣民,而臣民们如何爱戴他老人家,甚至超过爱戴超过爹娘、超过丈夫老婆孩子的。那个时代,阶级性就是人性,就是要拉帮结伙,认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俺在小学课本里读了很多老毛的文章,最后我发现,老毛基本上不用形容词(也许除了他写的那些诗歌)。以至于,俺上到高中,当语文老师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的通感修辞的时候,俺大吃一惊:文章还有如此美妙的写法,如此深的说道?这样看来,文学岂是一个阶级性就可以涵盖的?同样,文学也不是政治性可以涵盖的。 在我看来,作家可以写任何他内心的感触。他可以支持一种制度,也可以反对一种制度;他可以写他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描写扭曲的内心,痛苦的挣扎,甚至描写他变态的习惯。只要出于真心的感受,我想他的作品一定会在另外一群人中间得到共鸣。 甚至我不反对,毛泽东有权利认为文艺是有阶级性的,他可以宣传自己的这种文艺观。同样,王实味也有权利鼓吹可以为了文艺而文艺,不存在什么阶级性。但是我坚决反对毛泽东用暴力推行他个人的文艺观。王实味的文艺观与老毛的文艺观在延安冲突了,结果是王实味被杀害了。即使他假惺惺地说“还我王实味”,但因为凶手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老毛逃不脱借刀杀人的嫌疑。老毛不敢让人们自由地讨论他的文艺观与王实味的文艺观之优劣,反而用暴力消灭自己的对手,这就是懦夫的表现。就像两个人争论,一个人争论不过,就用刀了一样,都是懦夫的行为。 人性是复杂的,因此作家也是复杂的。我们不能强求别人和我们拥有同样的政治观点。我们可以要求每个人都有免除恐惧的自由。莫言,还面对恐惧,没有让内心敞开流淌出真诚的自由。因此,我们需要谴责压制言论自由的势力,而不是强求他非要说出我满意的话来。毕竟,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他独特的经历和独特的处境,不一定是我理解的。我不愿意谴责他,毕竟他没有什么大逆不道的说辞和罪行。 有一次,我带着女儿去书店,看着一排排书架上的书籍。蓦然,我产生了一个问题:再过二十年,书架上哪些书还有人读,而哪些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呢?如果再过一千年呢?这个问题让我思索,什么因素让一些书成为名著,而另外一些书最多只是畅销书而已?我今天能想到的答案就是:人性。有人说,莫言不是一流的作家。也许吧,让时间去检验。 毛泽东选集曾经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书,但是随着他的死去,他的书也消失得差不多了。即使他可以数十年控制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影响数十亿人口的命运,但是他的眼光和思想只是关注于短暂、局部的政治,而不是永恒的人性。一个不人性的政治制度是短命的。同样,一个没有透彻表达人性的作品也不可能成为名著。 一个伟大的作家因为他的作品而伟大,而作品的伟大在于精确生动地描述了人性中的快乐与悲伤。只有和永恒的人性挂钩,作品才能与生活在异域他乡、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后的另外一个人在心灵上共鸣。 当你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感动地留下眼泪的时候,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刻。一个今天的中国人与一个百年前的俄罗斯人产生同样的感受,我们不再孤独,因为我们心灵相通。因此,文学有阶级性,也有政治性,但更有人性。而从本质上,人性高于人的阶级性和政治性。比如,我是一个中国人,但我首先是一个“人”。我首先需要站在人性的角度来思考,其次才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考量。 莫言,是一个作家。我们衡量他的标准首先是他的作品,而其作品的高下取决于莫言对永恒人性的理解与描述。不是每个诺贝尔文学得主都是一流的作家,也不是他的每一个作品都能流芳百世。我们可以批评他的某些言行,但我不觉得我们有权利指责他没有达到诺贝尔奖得主的“道德标准”。我相信这两句真理:“你们不要论断别人,免得你们被论断”,“你们看弟兄眼中有刺,却看不见自己眼中的梁木”。我们越认识人性,越觉得人都是很可怜的,越没有把握去指责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