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的总统在国会“国情咨文”讲话,总是掌声热烈。今年的故事演绎也很离奇,众议院长裴洛西(Nancy Pelosi)不但没鼓掌,最后还当众撕了总统的讲话稿。突然想起几年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在这个场合下,有一群人就是不起立,不鼓掌。他们到底是谁?】
欢迎扫码关注
那些永远不起立鼓掌的人 文/佚名
在煽情的场合,浩大的人群为一个目标聚集在一起,掌声,欢呼,泪目,这是很自然的反应。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这样的盛大时刻,集体分享一个故事,被一个故事鼓舞,激励,为之而献出一己之力。
同样是庆典,在美国,却有一群永远不会起立鼓掌的人。
2010年1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发表了国情咨文,充分展示了他的个人魅力——在七十分钟的演说中,他共获得八十次掌声,其中大部分还包括听众的起立致敬。
但是在国会大厅里,却有一群永远不鼓掌、不起立欢呼的人:这群人是军人和法官。
为什么军人不为总统鼓掌?
因为,美国的军队是国家化的。
军人不为总统鼓掌,表示美国军队是效忠国家的,效忠人民的。
而不是属于总统(或某一集体)的私人武装。
表示美国的军队是中立的,是不干涉政治的。
因此,不会对某人(或某一集体)的执政,而表示出支持或反对意见…… 所以将军们岿然不动! 为什么法官不为总统鼓掌? 因为他们代表了美国司法的公正公平。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不会因为某人(或各个党派)执政,而偏向于哪个党派。
因此,对于奥巴马的演讲,法官不表示出支持或反对的立场。 所以大法官们稳如泰山 这群不鼓掌的人,强调独立人格、独立思想、人人平等。
造就这群不鼓掌人的,是西方的文化。它强调独立人格、独立思想、人人平等。用我们的话讲,就是个人主义。
鼓掌文化当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在狂欢中保持清醒和冷淡,也是必要的,在众人如痴如醉时,不赞美不鼓掌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拒绝迷狂,保持清醒的判断。
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在其研究大众心理学这本书中,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群体中的个人不但在行动上和他本人有着本质的区别,甚至在完全失去独立性之前,他的思想和感情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深刻,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
《肖申克的救赎》中,对于为什么要保持不鼓掌的权利,是这样来阐释的:“激烈的批评被消灭了,他们再来消灭温和的批评,等到温和的批评都没有的时候,他们就消灭那些保持独立不赞美的人了,到最后,如果鼓掌的不起劲,都会被消灭。”多么可怕呀!
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讲,话语即权力。当一种话语过于喧嚣或强大时,别的形态的话语则会趋于沉寂化。言论具有可遮蔽性,一种言论可以否定甚至扼杀另一言论,因此言论自由的主体本身并非各自孤立。
当一方要求言论自由时,很可能剥夺了另一方或多方的相应权利。由于言论出自人的利益,因此继承了利益的特点。当评判者在言论矛盾中调节时,实际上是在分配一种社会资源,话语权。
再者,没有选择的热爱和赞美意味着放弃一些很珍贵的东西。就像《美丽新世界》那样。婴儿们从出生起就被限定热爱某物,憎恨某物,他们通过电击实验让孩子们对图书和花朵形成本能的憎恨,孩子们一路被“限定”得厌恶书籍和自然、厌恶独处、厌恶家庭、厌恶宗教和艺术,同时被“限定”得热爱集体、热爱消费、热爱滥交。这样的世界,不缺乏美好,缺乏的是选择。苏联时期,斯大林开大会场面是这样的。鼓掌能经常长达15分钟是平常事,最长能达到半个小时。斯大林讲完话,哗,大家鼓掌,拼命鼓掌,似乎是不鼓掌就是大逆不道。鼓掌鼓到后来,就出现一个很恐怖的局面:没人敢先停止鼓掌!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先停,所以一直鼓掌,最后直到斯大林本人认为可以了,做出一个手势,或是说一句“可以了”,大家才敢停止。
后来,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的暴行,台下有人递条子上去。
赫鲁晓夫当场宣读了条子的内容:赫鲁晓夫同志,当时你在干什么?
赫鲁晓夫露出愤怒的表情,大声问道:这是谁写的,请站出来!
连问三次,台下一直没有人站出来。
赫鲁晓夫说:现在让我来回答你吧,当时我就坐在你的位置上。
这就是鼓掌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