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今年由于华裔科学家与炸药奖如此地接近,可以说是真正地擦肩而过,那种诺奖情节确实牵动华夏海内外千家万户的心啊。而这项技术与自己应用的技术领域又如此贴近,让我不得不吐糟: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庄小威对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卓越贡献,而不能像有的人那样指责庄小威偷别人的主意。
在10月8日诺化学奖公布名单后,澎湃刊发《华裔女科学家同等研究却落选诺奖,学者称种族、性别歧视》认为与获奖者埃里克·白兹格(ERIC BETZG)几乎同一时间发表论文的华裔科学家庄小威也应获奖。并指责诺奖委员会可能有种族、性别歧视倾向。
根据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的介绍,白兹格获奖的理由是发明了PALM(Photo-activated localization microscopy)这种识别单个分子的超分辨率显微镜技术。其相关论文发表于2006年8月10日《科学》,然而庄小威发明的同原理的STORM(stochastic optical reconstruction microscopy)的论文发表于2006年8月9日《自然·方法》。但诺贝化学奖在其官方解释庄小威的论文发表晚于白兹格,因为投稿时间晚了4个月。
虽然两篇论文几乎同时发表,投稿时间却不相同:《科学》杂志是在2006年3月13日收到白兹格的论文,8月2日通过评审,8月9日在线发表的;而《自然·方法》杂志是在2006年7月7日收到庄小威的论文,7月31日通过评审,8月10日在线发表的。
瑞典皇家理工物理系徐磊对此持保留意见,4个月投稿时间上的区别,对于一个如此复杂的生物物理实验研究来说,通常是“不值一提”的。很难想象是在短短几个月以内可以完成的事情。他认为这两个实验室的工作在时间上是几乎平行地进行的,因此不该用谁先投稿作为“二选一、谁该得奖”的依据,而是该看谁对这个领域的贡献更大。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埃伦贝格也认为,不能光看一篇论文,而要综合看谁的贡献大。白兹格在发表科学论文前11年(1995),就在《光学快报》上发表了《分子光学成像方法的设想》。论文指出,近场激发荧光显微镜达到分子级别的分辨率是可能的,为他后来的SCIENCE的文章打下了理论基础。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高亮(曾在白兹格实验室作博后)认为,埃里克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名至实归”。虽然埃里克是2006年才报道单分子成像的PALM技术,但想法早在1995年就提出来了。庄小威2006年发表的论文是基于埃里克1995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出的原理。但徐磊对此表示异议,在1930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最早提出定位精度和光子数的数理关系,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却把这个技术的物理原理归功于白兹格而不是海森堡,令人费解。
专家的认识都如此不一致,那我们凡人还要不要活命?对此事件,一些为真理,也为道德观出发的网友认为,庄是否在此事上有不道德的地方,比如盗取了白兹格的科学思想(IDEA)。
对于为何庄能在投稿仅不到一月,于一个相对低级一点的杂志上发表。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庄审稿时看到了这个想法,就压住文稿然后快速冲刺,草草做完并发表了较短地尚不十分完整的故事(是短文)。白兹格似乎也默认庄评审了他的文章,也就是说偷了他的IDEA。我的观点是:SCIENCE的文章评审半年到一年很常见,不稀罕,而且目前连一些很普通杂志审稿时间也不短。对于大文章,前后折腾一年多到两年,如果一个评委不同意,另一个评委基本上要求加很多实验,几乎像重做或新做一篇论文。有时大牛科学家可以轻松地向编辑打电话,把不同意的评委拿掉,换一个评委。白兹格的文章究竟是谁审定的,肯定查得出来,但有关方面不能说出来,因为说了是违背利益冲突的学术惯例的。
因此我对这样捕风捉影指责同行的行为不以为然。即便庄审了他的文章,但是也不能否认庄同时发现了这个现象,发明了STORM技术。这种相互追赶的现象在学术界司空见惯。所以,作为普通人的旁人最好隔岸观火,不要轻易乱评论,让历史来证明,否则是乱弹琴。
平心而论,今年化学奖还是比较公平的,白兹格先生毕生从事(尽管有几年离开了学术界帮助父亲管理企业)的事业得到了千值万值(well deserving)的回报。我认为,今年的化学奖的学术价值重大,而且应用前景非常看好!无论如何,庄在此领域仍然是领军人物之一。她还年轻,学术生命还长,甚至柳暗花明又一村,像当年从物理转生物一样再次转换方向,没准挖出一个科学的“金娃娃”,再抱回一堆炸药,为华裔争光,并出口怨气!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coolboy |
|
留言时间:2014-10-14 19:47:09 |
|
|
科学史上另一起冷聚变事件则更有趣。研究双方(都在美国,两所大学相隔不远)在讨论中都说自己的实验得出了重要的、有意义的结果。大家讲好回去各写论文,约好同一天在邮局会面共同快件寄稿到同一高质量杂志(当年没网上投稿)。结果A方在约会那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重大发现,B方在邮局傻等。之后A方草草地在一低质量杂志上发了一篇论文描述所得实验结果。这件事的发展过程中比较恶劣和有趣的是A方其实并没有做出希望的实验结果,B方倒是确实是做出了有意义的实验结果,但B方那结果同A方所理解和希望的并不是一回事。这就象武侠小说中的想盗“九阴真经”但结果盗得了一部假经,练得走火入魔的情节差不多。 |
|
|
|
作者:coolboy |
|
留言时间:2014-10-14 19:29:07 |
|
|
对于一个如此复杂的生物物理实验研究来说,通常是“不值一提”的。很难想象是在短短几个月以内可以完成的事情。
-------
几个月是很长的时间了。曾经在网上读到过分析(看上去也有猜测的部分,但仅差几天是事实),说中国的物理学家有段时间在低温超导方面的领先其实是(在美国试验室的中国人)偷了美国同行的IDEA(即刻传回国内)。那个案例就差几天的时间。知道了研究的关键所在之后,利用现成的设备,几天之内也就把实验做出来了。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