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薄熙来案的结果,本人已在一个多月前的博文《薄熙来的命运》中预测过:
“判处无期徒刑或二十年(最好结果)送入秦城监狱,若干年之后‘保外就医’在小汤山或其他郊区封闭软禁。待到七十五岁(2024年)后,在政治上已无野心能力与资源时,就允许他在北京三环以外居住,行动上有一定的自由度,也可少量会客,但时刻都会被监视。”
薄熙来骄横张显的性格行为,使得他在十七大之后就逐渐被中央边缘化。而薄被抓被审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破坏了中共高层的游戏规则,破坏了“三纵三横一院”的政治格局与权力平衡(见博文《中共高层干部体系现状分析》)。在现有体制下,任何涉及政治领导人的要案几乎不可能得到公正的处理。所以,薄熙来案的审判其实是共产党按自己的家法料理“家务事”,与国家宪法无关,就好比武侠小说中帮派开香堂惩戒帮中人物,这已是长老们经过反复切磋之后所确定的事体,不大好改,也不大可能翻案。
无可否认的是,薄熙来在重庆的做法,的确迎合了相当一部人(尤其是没有从经济改革中获得实际利益的那些中下层人)对社会现状及其发展的看法。过去的经济改革,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权力与资本相结合的最大化,制度性腐败的扩展深化,贫富悬殊与社会不公的不断加剧。由于这些弊病的出现,历时30多年的中国改革实际上已经处于停滞状态。用“帝师”孙立平教授的话来说,“在这种停滞状态背后的,就是‘在改革和转型过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阻止进一步变革的过程,要求维持现状,希望将某些具有过渡性特征的体制因素定型化,形成最有利于其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体制’”。孙立平将这种现象称为改革的“转型陷阱”。
如何避免陷阱,孙立平在2012年的文章《跨越“陷阱”中国改革输不起》中,就改革转型提到了四种不同的可能选择或思路:
第一种思路:在一定意义上向旧体制的复归
第二种思路:“深化改革”或“改革攻关”
第三种思路:定型现有体制
第四种思路:融合公平正义与普世价值
薄熙来的重庆模式可以说是第一种思路的体现,也是习总书记所提到的“老路”,这条路是否行得通,能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令人怀疑。第二种思路其实就是胡温过去十年按照“摸着石头过河”的方针走过的路,现在似乎已经进入深水区,走不下去了。第三种思路是既得利益者最中意的,也就是“转型陷阱”形成的主要原因。
孙立平对第四种思路最为推崇。他在《跨越“陷阱”中国改革输不起》中这样说:
“考虑到现在社会的弊端,考虑到人们对新的改革的期望,更重要的是,考虑到我们这个社会未来的走向和前景,在这种新的改革思路中,应当将公平正义作为未来改革的基本方向和价值取向。”
他还说:
“为了实现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我们应当以自信的态度接纳而不是排斥普世价值。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社会,不是某些国家和地区所特有,是人类历史已经证明的迄今为止最好的制度框架,其中所体现的价值,绝不是某些地区或国家专有的价值,而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人类的核心价值。”
然而,第四种思路的关键在于对公权力的有效监督与约束,在现有专制集权与权贵利益集团存在的条件下,这种做法是否行得通,存在一个大问号。
如果上述四种思路都行不通,还有其他切实可行的选择吗?政治改革何时才能真正启动?高压维稳下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吗?无论怎样,中国的改革正处于十字路口,真的输不起了。
韫栋砳
2013-0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