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谢韬:蒙冤被难,壮岁不伤千里目 俞梅荪编 谢韬(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离休老同志)于8月25日上午9点零3分在北京病逝,告别仪式定于30日上午9:30在北京八宝山兰厅举行。如有送挽联者请于28日前,发给谢韬之女谢小玲<xt1921@126.com>,以便书写和布置灵堂。 谢韬简介 谢韬,四川自贡人,1921年生,原名谢道炉;194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社会学系;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重庆《新华日报》记者、延安新华总社编辑;1949年以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社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常务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第一副院长。撰有《论墨子哲学思想》、《西藏宗教问题史略》等论文。 上世纪五十年代,谢韬在“胡风反党集团”中被打成骨干分子(1954年初,当他从胡风处听到周恩来建议写一材料,不由兴奋起来,一再鼓励胡风动笔,认为这说明中央是重视胡风的。于是,当胡风决定动笔起草致中共中央的“三十万言书”时,正在人民大学任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的谢韬,便成了胡风在理论方面的一个得力的助手。)被捕关入秦城,被剥夺人身自由十年。胡风去世时,谢韬撰写的挽联是:“千古后千古文章,自有千古评论,千古有史;一生事一生风雨,终证一生肝胆,一生无愧。” 学术争议:一篇力作起风雷,谢韬在《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炎黄春秋》杂志2007年第二期)指出,以瑞典为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是正统马克思主义,而中国所一直执行的是左倾路线,提出中国应该回归民主社会主义路线,引起很大争论。关于民主社会主义,争论所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发展演变过程,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如何理解恩格斯晚年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股份制”的思想,如何评价列宁和斯大林、毛泽东,等等。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的“六二五讲话”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随着整个改革发展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强调“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2008年1月,胡锦涛再次指出,“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决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胡锦涛的讲话与文章客观上回答了争论中的实质问题。 总体来看,这是围绕民主社会主义的争论,是十七大召开之前引发的一场重要的思想激荡。 (俞梅荪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近年出版《谢韬引起的争鸣——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出路》(黄达公编) 谢韬手书,致刘中一先生的信(1997年5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