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和马有关的成语 刘欣
马前泼水 老鸣
唱点不一样的调儿 老王
说说和马有关的成语
刘欣
从朋友那儿得到聊园152期,拜读了王立国先生的“路遥知马力”,想就其中一个问题商榷。文中王立国先生讲与马有关的成语都是好词儿。其实不然。我大概搜索了一下,找出我所能找到的与马有关的成语及俗语,其中就有些不是好词儿,在此借贵刊一席之地,聊上几句,如有疏漏还请各位多多指教,我的地址是 xl2002168@yahoo.com , 谢谢。
我们常说劳苦大众在旧社会里“当牛做马”,一旦触犯了统治者的法律还要“五马分尸”,到了阴间遇到的是“牛头马面”的小鬼儿。日子过得苦哈哈的,都盼着来世托生个好人家,能“马上封侯”,然后“走马上任”,大门前是“车水马龙”,“人欢马叫”,有仆人佣人“鞍前马后”,效“犬马之劳”,从此沉溺在“声色犬马”之中,不读书不看报,渐渐说出话来“风马牛不相及”,“驴唇不对马嘴”,“青梅竹马”的初恋情人也不要了,“心猿意马”,不问正事,到处游山玩水,“走马看花”,到“一马平川”的大草原上,“策马扬鞭”,“马踏飞燕”,“信马由缰”,有如“天马行空”。怕就怕天长日久,骄奢淫逸,“指鹿为马”,从此变成“害群之马”,引起公愤,那就免不了“马失前蹄”,闹个“人仰马翻”,那就是该“悬崖勒马”的时候了。
战争在历史上从没停过。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大将军“一马当先”,“横刀立马”,率领“千军万马”,“马不停蹄”,“万马奔腾”,征战沙场,因为“兵强马壮”,所向披靡,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可是从来没有常胜将军,一旦打了败仗,就“万马齐喑”,命运不济的就要“马革裹尸还”了。
和平年代老百姓过日子也不容易,下了岗,要是再招工,也别“好马不吃回头草”,去就是了。即使日子过得“马马虎虎”,也别去当“响马”,为人要堂堂正正,不可到处“拍马屁”。真有那么一天,升了官,也切记要体恤下属,千万不可“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为官之道,应该说话算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你才会有声望,有信誉。做事不要优柔寡断,老是“马后炮”,不要患得患失,因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然,也别糊里糊涂做“马大哈”。
时光如“白驹过隙”,老了以后,“老骥伏枥”,壮志不已,依然可发挥余热,因为“老马识途”。不过说实话,想让当官的都为官清廉,一心为公,就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了。
最后,祝大家“马年行大运”,发扬“龙马精神”,定能“马到成功”。
另,还有些带马的成语,如“伯乐相马”,“宝马献瑞”,谁能造句,足以为我师。
=======================================
马前泼水
老鸣
“聊园”编辑部开辟了一个《马年聊马》专栏,主编王立国让我也聊一段。我当时就想了很多与马有关的成语,象什么一马当先,万马奔腾,马不停蹄,当然要小心马失前蹄了,还有指鹿为马,当牛做马,等等,却一时想不起来怎么聊,犯起犹豫。正在这时,突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想起当年在东北老家听过一段二人转,名曰“马前泼水”,于是决定给大家说说这段故事。
这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位穷书生名叫朱买臣,祖居农村,普通人家,娶妻崔氏。这朱买臣无其它爱好,生性就爱读书,终日手不释券,对于务农,经商等赚钱的行当是一窍不通。光阴荏苒,岁月难留,朱买臣的书是越读越多,可家里的日子却是越过越穷。崔氏跟着朱买臣过着贫穷的日子,起初尚能忍耐,但是后来却越来越看不惯这个穷书生,心说跟着这么个书呆子什么时候是个头?于是便离开了朱买臣,改嫁他人去了(古时候也讲究傍大款)。朱买臣此时仍然矢志不渝,坚定苦读,时逢大笔之年,便进京赶考。结果不负多少年的寒窗苦,朱买臣中了个状元,于是衣锦还乡,四乡邻众都来祝贺,敲锣打鼓,大宴宾客,好不热闹。消息传得飞快,崔氏也得知朱买臣得了状元回乡,便离开了那个男人又来找朱买臣,要求和朱买臣重修旧好,收下她这个前妻。但无论她怎么哀求朱买臣都不答应(好马不吃回头草)。崔氏不甘罢休,拦住朱买臣的马头,说什么也不让他走,非要他答应不可。朱买臣无奈,就叫人取来一盆水,对崔氏说,我将这盆水泼于地上,你若将水收回,我便仍然以你为妻。别人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这个崔氏却鬼迷心窍,竟然同意。于是朱买臣在马前把水泼在地上,崔氏爬在地上拼命地将泥水往盆里收,然而怎能收得起来呢?结果弄了个灰头土脸。看到崔氏这个狼狈相,朱买臣扭头扬鞭打马绝尘而去,剩下崔氏又羞又愧,便上吊自杀了。这正是“马前泼水,朱买臣羞妻”的故事。
这故事虽然看似简单,然而其中反映出了极其深刻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尽管时代已有不同,主题寓意仍然十分明确,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仍然传讲这个故事,是因为有很多经验教训可以引为借鉴。
老鸣总结了几条,拿来和大家讨论。
1。有关人生中的重大事情,如结婚,离婚,就职,就学,出家,出国等,想好了你再做,万不可糊里糊涂草率行事,否则一旦你做错了,后果就很难或不可能挽回,造成终生的遗恨,即一失足成千古恨。我在这里举两个例子。第一例是发生在80年代末期的吉林长春市。我有一个大学老师,徐教授,为人忠厚儒雅,知识渊博。他爱人也是医学教授,夫妻相得益彰。由于太太因病不能生育孩子,他们领养了一个女儿,取名小华,长到十四岁,聪明可爱。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一天,他爱人突然患了结肠癌,我记得曾几次去医院探望。后来癌肿转移,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剩下徐老师领养女儿生活,每日哀伤不已。后来有好心的同志帮忙为他介绍了一个对象。中年丧妻,再续弦,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后来朋友们了解到这个女人虽然年轻漂亮,比徐老师小近20岁,但人品不怎么样,又没文化,而且还带有2个孩子。因此很为他担心,劝说他要考虑家庭,学识,品德方面的差距,小心从事。然而那个女人看准方向,勾的很紧,一下子便使徐老师堕入了情网,并且很快办了结婚手续搬到了一起。那时的徐老师真是感到自己是梅开二度,春风得意,逢人便说是这位妻子给他以二次幸福和快乐,正所谓“回龙觉,二房妻,烫面饺子,卤煮鸡”,东北人常说的四大香是也。然而好景不长,半年不到,那女人将自己的二个孩子也从郊区的户口迁到徐老师的家之后,便开始和徐老师打架,有时还动起手来,打的徐老师满脸是伤,苦不堪言。日子没法过了,只好商量离婚,这女人的条件是又要徐老师的房子,又要电器,又要存款,如果不答应,便闹得家里不得安宁,徐老师只好带女儿搬了出去。以后的结果我就不知道了,因为我于90年调到北京去工作。我想结果不会好到哪里,纯属受骗上当,后悔不迭,自食苦果了。第二例就说说我家乡的一个故事吧。我妈妈年轻的时候有个女伴名叫琴,人长的漂亮,养在闺中待嫁。忽一日不知道她怎么认识了一个姓武的走江湖卖艺变戏法的,于是便和他好了。当时父母及全家兄弟姐妹四人全都持反对态度,认为这个人不可靠,千万嫁不得。但是琴却无论如何也听不进去。人道恋爱中的女人都傻,此话真是一点不假。后来她执意要嫁,大家只好接受。转眼数年过去,他们有了二个儿子。又忽一日,这个浪荡公子丈夫不知怎的犯了大法,抓进了监牢,一判20年,具体什么罪我也不知道,因为那时我年龄太小。琴带着二个孩子,又没工作,无论如何也养不了家,只好和丈夫离了婚,又改嫁给别人。后嫁的丈夫是位普通工人,也是丧妻带着二个儿子,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为人心地善良,不怕吃苦。新家庭成立之后,又添了二个儿子,于是这个家庭就有了六个儿子。这种情况,我不用再说大家都能明白这个家的日子会过得怎么样,应该说是经常吵架,鸡犬难安了。总之这些年来琴真是吃尽了人间苦头,前夫大儿子因打架街头,动刀杀人,判了无期徒刑,二儿子从小得病,支气管扩张,肺气肿,吐起痰来一次能吐半罐头瓶。我清楚记得小时候他来我家串门过年时,我们几个孩子都不愿意挨着他睡觉,怕他传染给我们。熬到十四、五岁,终于死于肺心病。其它情况我不想再说了,说下去会令我自己,也令读者心酸。琴一生唯一幸福的事就是现在的这第二个丈夫自始至终对她极其疼爱,每日早晨会把饭菜端到她床前,甚至一口一口地喂她,这是作为一个女人很难得到的爱情。他们现在早已退休,工厂没钱发工薪,日子艰难,但是兄弟姐妹和侄男侄女们都在支援照顾他们,酒饭是不缺的。琴的故事虽然艰辛,却也算是很感动人吧。应该说她当年是做错了事,嫁错了人,果然是男怕干错行,女怕嫁错郎。
当然当代的女孩子们已今非昔比,智商很高,然而当代的男孩子们又何尝不是今非昔比,智商很高呢,这个规律恐怕仍然有效,因此盼当代未婚待嫁的女儿们还是谨慎点好!
2。世上没有后悔药。有些事情做错了以后再想挽回就难了,也不要试图去挽回,只能自己吞食后果,接受教训,咬紧牙关走你自己的路,总还会再找到另一条生路的。崔氏就把事情办得很蠢,以至于受辱后自杀。
3。过去的女人讲究“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过了门儿以后就养活孩子做饭。女人都希望嫁一个好男人,有个终身的依靠。所以女人要有眼光去看男人,不能只图眼前一点利益,不能不考虑人品,不能嫌贫爱富,因为世上的事情都是发展变化的。这道理到如今也还是正确的。
4。作为朱买臣这角色行事也是太狠了点,你不同意拉倒,为什么搞出这么个损主意呢,毕竟夫妻一场,一日夫妻百日恩,想办法留点面子才是正理,好说好散嘛。对人家羞辱太过,致人死地,也不应当。
5。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后果可能不一样。作为丈夫,有的仍然会收下跟人家跑后又回来的妻子。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悔过的女人怎么就不能被接受呢?这种例子在咱们哥城,老鸣我就知道好几个。或许是他太爱她,或许是他心胸宽阔如海,或许他条件太差找不上老婆,或许是时代影响,理念不同。。。总之,每个例子定有它内部的道理,无可非议。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女性的解放,女性的人权得到极大的提高和保护,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都市妇女的结婚和离婚已变成寻常之事。聊起当代的一些人的婚姻家庭问题,老鸣我感到不胜笔力,传统的理念如何保持,现代的观念如何理解,时常感到困惑,留给别人去聊也好。
=========================================
唱点不一样的调儿
老王
中国老百姓从83年起,年年春节前都火急火燎地盼着大年三十儿那天的大型春节联欢晚会。海外的学子们都相互叮嘱,到时候别忘了录啊,我排第一啊,都想看这台晚会,而且还要先睹为快。
海外跟国内有时差,人家又不放假,只好设定自动录像,然后上班去了。一天的班也上不好,老是惦记着这带子也不知道录的好不好,别再打雷停电,那就全完。一下班风风火火,风驰电掣回到家,迫不及待看起来,同时还兼顾给别人转录的任务。
我是属于傻看的那种,不喜欢的就看个热闹,喜欢看的就盯住了使劲看,加上傻乐。赵本山、范伟、高秀敏的小品“卖车”把我给逗得,气都喘不上来了,从头笑到尾,这通傻笑,眼泪都出来了。就凭这个节目,我觉得一天笑的运动量就够了。为啥乐?你就说范伟,整个一个大傻冒儿,让赵本山“忽悠”得从头脑清醒的健康人到不可理谕的糊涂人。听说排练的时候他一出来把个赵本山给逗乐了,演得好!高秀敏,农村老娘们儿爱财心切却又纯朴好心肠的样儿让她给演到了家。这三个人配合得天衣无缝,让人拍手叫绝,绝了!
看着看着,太太那儿就说了,今年的晚会办的不好。怎么呢?闹得慌。下来和许多看过的人一交流,大家都有同感,今年的晚会不如去年的(去年的不如前年的,成了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再上网一看,骂声一片。我本来也觉着这晚会办得不那么招人喜欢,亮点不多,可听到骂声太多了,又油然生出对办晚会的人的同情之心。人嘛,都有同情“弱者”的心态,除了少数落井下石的人外。所以想唱点反调儿,其实是想说点儿一般的理儿而已。民主嘛,谁都兴讲点儿与众不同的话。
唱反调儿容易吗?不容易。和大伙儿唱反调儿,招人恨,招人烦。二十多年前,一位同事就爱唱反调儿,喜欢标新立异。那时候样板电影就那么几个,地道战,地雷战,天天演,月月演,大家为了看个动静儿,也耐着性子看。可说起来都骂,那叫什么呀?真差劲。这位就说了,不,这俩电影都不错。大家说,好什么呀?尤其是地雷战,忒差劲。这位又说了,不,特别是地雷战,最好。好在哪儿?好在长了人民的志气,灭了日本鬼子的威风。大家一阵倒噎气,说不出话来。久而久之,都淡着他,不理他了。逆潮流而动肯定没好下场。
既然如此,那我还敢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吗?可我还什么也没说呢。我从没说过今年的晚会节目好得很,就是好,好极了。我也说,今年的晚会办得不尽人意,有点儿乱(妇唱夫随),亮点不多。但我决不骂晚会筹备组、主持人以及演员们,他们不容易。
凡是活了半辈子或大半辈子的人都该有体会,世上的事是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当评论家可以坐在那儿指手划脚,真干起来就要面面俱到,累死你。换句话说,出主意容易,落实难。当然有些主意透着创意,需要有天生的想象力以及非凡的叛逆心。但毕竟属于这类的主意不是那么多,比如冯.诺依曼是计算机的鼻祖,到现在计算机的基本机理还是没超过老冯的想象和设计。而啥也不懂的人说,这要是人一张嘴跟计算机说话,计算机就啥事都干了多好。就这么点要求,您就干去吧。
关于这春节晚会,得从观众和演员二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咱们观众,特别是不满意的观众,等这晚会一等一年,谁不想好好乐一乐?特别是中国人看重这个春节,是“大年”。要是过得不满意,觉得这一年就不顺不痛快,是要骂骂咧咧。尽管年年骂,可也年年看,不看他骂什么?大伙儿不满意,说明中国广大观众的欣赏水平高了,一般二五眼的东西蒙不过去了。文革下乡搞宣传队,就我们那样的下三烂的节目还让老乡看得张嘴流哈拉子呢,他们没见过,或是见的太少,不知道啥叫高水平。村里去个北京人,大伙儿都争着去看看北京人长啥样儿,就和后来看老外一个劲头儿。欣赏水平提高以后,对上层建筑的促进作用十分巨大。老百姓喜欢的,生命力就强,挣的钱就多,老百姓不喜欢的,不买你的帐,你连下锅的米钱都难对付,你能不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提高水平吗?顾客对商店是上帝,观众对演员也是上帝-这都是钱催的,钱是好东西,不是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吗?。为了钱就舍身奋斗,以至于“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当上帝的观众也别真往死里整人家,人家做的不尽君意,是骂一顿好呢,还是诚恳提出批评和建议好呢?不必我说。作为观众,特别是负责任的观众,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即,要注意效果。观众也应该多为那一大帮办晚会人们想想,他们不容易。侯宝林说相声说过,“你要是说我唱得不好,那,你来唱,”他后面还加一句,“保准比我唱的好”。其实不尽然,甚至说,你肯定没人家唱得好。“他们又赚钱,又出名”。这年头儿都是钱闹的,“不患少,而患不均”,钱的地位高过了头,总觉得他们赚的是人民的血汗钱,观众是人民,自然包括自己的血汗钱,不由得不想起那句话,“老子花了钱,。。。”多少掺着花钱买春的味道。有钱搀和着,又能有多少趣味?
正经过日子的人都知道,众口难调啊。东北有句俗话,说,有的爱吃咸,有的爱吃淡,有的爱吃汽水下挂面。林彪不就爱吃炒黄豆吗?邓小平爱的就稀罕了,他爱喝甲鱼汤。西北人呢,有面条就啥也不想了。人家说了,油炒剩面金不换。俺们东北人呢,只要有猪肉炖粉条子,就可劲地造。这欣赏文艺节目也是同样的理儿。这晚会节目要想满足百分之百的人,休想!有人爱听音乐,有人爱看跳舞,有人爱听唱歌还爱看唱歌的人,有人专爱小品,也有人爱听戏,。。。这就够复杂的了,偏偏爱听唱歌的人有的爱听刘欢,有人爱听那英,有人爱听宋祖英,有人爱听韩红,。。。也有人虽然爱听韩红、刘欢,却不愿看人,说是要纯享受声音之美,如听戏一般。
从筹备春节晚会那伙人角度看一看,他们是年年挨骂年年办。他们为的什么?就为找挨骂呀?肯定是为广大观众服务,他们也肯定是变着法儿地想把晚会搞好,搞得让大家满意。我就不相信哪个导演说我就是想把晚会搞砸,演员说我上台就给往砸喽演,不可能。尤其是筹备组,那差事真不好干。挑选节目考虑的方方面面太多,那些个演员还都不和咱们一个想法,不让唱,不让跳就算了,本来还不想上台呢。节目安排还要考虑政治影响,所以不得不安排一些水平并不很高却“有影响”的节目,于是影响了观众的胃口。
你导演也好,演员也好,只要你往那台前台后一站,你就客观地把自己放在了被人品头论足的位置,象我这样的,没资本让人说三道四的,没脸皮撑在那儿的,趁早儿下来。你既然在那位置上,那就要有准备,会有人喜欢你,也会有人讨厌你,会有人赞扬你,也会有人臭骂你。心态放平静,尽力做好秀。世上绝无百分之百的完美,绝对完美的,那就不是人,或不在人间。有句歇后语说,“麻子上台,群众观点”,你上台,可不就是让人看的吗?你挡得住人家的评论吗?说心态要平静,就是别听不进批评,当然演员表演都希望人家称赞,“好评如潮”,“掌声雷动”。如果人家没有给你期待的称赞,也别恨人家,因为你绝对不是“最好”,加了“最”字,就是没“自知之明”。
这两天看网上评论,听人们评论,其中有几种说法,想参加点儿议论。一是说“看完了没留啥印象。”你想留啥印象?忘得快是福。二是说想要个“优雅的年三十儿环境”,那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回家,点上蜡烛,放上古典音乐,自斟自饮红葡萄酒,也是一种过法。三是小品就是逗乐儿,没意境。能让你乐那就是双方达到了目的。笑一笑,少一少,有啥不好?不比印度流行的大家在公园里一块儿无缘无故傻笑来得好?
还有一点,中国人也许不大好接受。文革前在清华,党委副书记艾知生说,同学们对学校宿舍和食堂意见多得要命,其实是被娇惯坏了。他说,国外大学基本不提供住宿,更甭说免费的住宿了。而我们提供了,反而有意见,这不公平(艾知生为这事在文化革命中没少挨整)。春节晚会也有类似的道理。电视台办了这台大型节目,给你看了,只要了你的时间,你反而牢骚多多,是不是不公平?在国外掏钱看演出,就中国人嫌贵,这不要钱的节目也挑三拣四的,是不是有点儿登鼻子上脸?
要问我的麻子照镜子,个人观点,我说四句话:
1。继续提倡诚恳批评,以利继续提高;
2。自己找自己想要的亮点,汲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3。待人以厚道为本,尽量相互理解,相互谅解;
4。过大年嘛,就是要热热闹闹的,要乐呵,不要找气生。如果受不了那份乱劲儿,一是躲在家里别出来,二是先含上一片硝酸甘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