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康熙帝国》观后话闲
独孤一郎
《康熙帝国》电视连续剧全剧五十集,贯穿了自顺治十七年到康熙六十一年整整六十二年大清皇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演变,以顺治传位、康熙亲政、剪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远征蒙古、虑定储君等国家重大事件为主脉,重现了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以及孝庄太后的深虑睿智。其间,又以宫中的爱情、后妃的悲欢、权臣之间的倾轧、皇位的觊觎与争夺等错综复杂的故事作为横编,左右穿梭,纵横交织,前后关联,使全剧有骨有肉,丰腴自然。尤其是剧中许多片断都取故宫、长城等真实背景拍摄,更使本片情景并茂,映衬若真。《康熙帝国》歌颂仁爱,谴责阴谋,捍卫忠贞,鞭挞无耻。全剧前后四十小时,上下一片正气凛然,观后真有使天下志士恨不能早生三百年当康熙盛世发内心感慨。
可是,这么一部鸿篇巨制,由于剧片编导者们的疏忽,存在不少瑕疵,有损余味,又复使人为剧片的本身而感慨不已,于是乎援笔遣怀。由于篇幅有限,谨此提出二点,即孝庄与\"谥\"(音:士)和大清的官制与官服,作为《康熙帝国》电视剧的观后杂记,抛砖引玉。
一。孝庄与\"谥\"
除康熙皇帝之外,剧中另一主角便是孝庄太后。众所周知,\"孝庄\"二字既非太后名,也非太后姓。\"孝庄\"二字乃是太后的谥号,或简称谥。\"谥\"是中国古代上至帝、后,下至王、候、将、相、循吏、名儒所特有的称号,是在他们死后,根据他们生前的事迹,给予的称号,或显以尊贵,或示以荣宠。当然,亡国之君,乱世奸臣则只能与贬谥为朋。
\"谥\"的由来,在中国源远流长。要是我们追本溯源,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谥竟一直远迹到中国的远古时代。据《史记o五帝本记》载,\"帝尧者,放熏。……\"《集解》注,\"谥法曰:\'\'翼善传圣曰尧。\'\'\"《索隐》注,\"尧,谥也。放熏,名。\"如果《史记集解》和《史记索隐》的诠注无误,那么,中国历史上最早享有谥号的君主应当是帝尧。
早期的帝王谥号,都是单字,也称单谥。到了周朝后期,又出现了二字谥号,或者称为二谥。譬如,周朝战国时期秦国的惠文王、庄襄王,赵国的武灵王等。后来历朝,给帝、后的尊谥,大都单谥、二谥杂用,没有定格。皇帝谥号的大幅度铺张,起自盛唐。史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李隆基分别为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再上尊号,并将唐高宗李治的谥天皇大帝改为天皇大弘皇帝。为此,后朝子孙们相继效颦,不厌繁复,帝谥也就愈变愈长。如宋神宗赵硕的谥为英文烈武圣皇帝,明成祖朱棣的谥是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康熙皇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谥号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俗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有二十一字之长。
皇后谥号的铺张则始于宋仁宗赵祯上其养母刘太后谥为庄献明肃皇后,破了旧制后二谥的例,为后朝子孙开了先河。帝、后谥号长度逐渐延伸的主要原因大约是中国自古就有\"治天下莫大于孝\"的说法;因此,皇家的后代子孙们为了向天下表彰自己对祖上的孝心多于前人,便不惜金墨,给祖宗加尊加谥,以至于长得使今人不能卒读。话休絮聒。总之,无论何人,谥号都是在其死后被他人所加,谥号也就成了死人的别名,死去的人在\"生\"时是断然不知道这一别名的。
根据《清列朝后妃传稿》所载,孝庄皇后曾在皇太极崇德元年被封为永福宫庄妃,顺治皇帝登基后尊为皇太后,康熙立,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后崩,升(礻付)太庙,上谥曰孝庄仁宣诚宪恭皇后。雍正元年加谥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翊天启圣文皇后。乾隆元年再加上尊谥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为了去繁就简,史称孝庄文皇后,或孝庄皇后。可见这位顺治年间的皇太后,康熙年间的太皇太后,确是在她死后才得了\"孝庄\"的别名。在《康熙》剧中,与孝庄皇后当时的大臣们背后都以\"孝庄\"呼之,而孝庄皇后本人也常以\"孝庄\"自称,岂非大谬?电视剧既然是扮演过去,极力要重现当时的情景于观众眼前,那么,当孝庄太后尚未\"死\"去时,又怎么可以将谥作为角色\"生\"时的称呼?这不但与当时的真情大相违悖,更不符合中国的传统礼仪,这将难免不为观众乐意接受而有异议了。
二。大清的官制和官服
大清的官制、官服,在入关之前,就有了可循制度,但尚属雏形,到了康熙年代,已大体完备。后继的雍正、乾隆虽然对官制官服作过修改、更动,都属些小,与大体无碍。
大清皇朝的宗室列爵分为十等,诸如一等亲王,二等郡王,三等贝勒,四等贝子,五等镇国公,六等辅国公等等。大清的官品分为九等,有文、武职之分,文官一至九品,武官一至八品,同品之中,大多还有正、从之分。朝廷从上到下各个部门,职官都有严格的定员,有些部门中,还有规定的满、蒙、汉复职制度,如内阁设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内阁侍读学士满四人、蒙古、汉各二人等等。各种官职,都有品级相因,等级森严。关于这些,在《八旗通志o职官志》中都有详细记载,兹不赘述。
大清官服的品级,则不仅等级森严,更是尊卑分明,不容僭越。官服的品级可由朝冠上的顶戴花翎和朝服上的补子分辨,补子有文、武之分。
清制文、武官顶戴由一品至九品依次为:一品红宝石顶、二品红珊瑚顶、三品蓝宝石顶、四品青金石顶、五品水晶顶、六品砗磲顶、七品素金顶、八品阳文花金顶、九品阴文花金顶。
花翎是朝冠背后横插的孔雀翎羽。根据翎羽的目晕,有三眼、双眼、单眼之分。无目晕的(曷羽)羽称为\"蓝翎\"。清廷的花翎规定是:亲王、郡王、贝勒不代花翎;贝子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戴双眼花翎;非宗室官员一品至五品戴单眼花翎;六品至九品官员戴蓝翎。顶戴花翎是大清官员品级的重要标志,遇有朝廷革除、罢免在职官员的旨令时,必须摘除顶戴。
补子是绣在朝服胸前和背后标志等级的图像徽识。清廷规定: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宗室列爵用园补子,绣龙蟒图像。文、武品官用方补子。文、武品官的补子各有类别,文官图像用禽纹,武官图像用兽纹,所以又有\"文鸟武兽\"之说。文官一至九品依次为: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氵鸡)(敕鸟)、八品绣鹌鹑、九品绣练雀。武官一至八品依次为: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绣犀牛、八品绣海马。朝服的补子规定用彩色丝线绣织,无论在明处还是在暗处,图像都鲜丽可辩。
皇帝视朝,百官迎驾,大臣聚议,。。。《康熙帝国》剧中有许多官场场面。从挠攘的群官之中,一眼望去,顶戴非红即蓝,都是峨峨高官。可是从头到尾望断双眼,却见不到一片有眼花翎。即使如内阁大学士索额图、明珠等参赞机务、把持朝纲的偌大官员,也只是蓝翎加冠-如此张冠李戴,真叫人不得快意。再看众官官服的补子,除了有鹤、雁可以辨认之外,其余大都模糊不清。武官官服的补子则更使人相对茫然。我曾有心注意过施琅所著官服的绣绘,史载,施琅于康熙二十年受任右都督、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领太子少保衔,为二品武官,应穿\"狮绣官服\"。可在剧中,施琅的官服上画的却是一条小狗,大减了二品武官的威风,令人失望。又如台湾海战之前的李光弟,(连续剧将李光弟安插在福建协同姚启圣、施琅共商攻台事宜。)他的官服在同时同地居然变换无常。他一会儿穿\"雁\",一会儿披\"鹤\",使人看了困惑不已。须知从\"雁\"到\"鹤\"就是连升三级,即使是在演戏,也不能对剧中人物的官阶随意拔擢。其实,李光弟当时任内阁学士,为三品文官,应著\"孔雀官服\",\"雁\"、\"鹤\"都非他所属。如果《康熙帝国》的编导工作者们能对诸如此类、看似细小的问题略加留意,必能使观众倍感剧情的真切,而使全剧收到更完满的效果。
\"努力求真\",这是我在《康熙帝国》电视连续剧观后的余想,我把它写下,作为心得,并将这篇短文题为\"话闲\"。还望后来读者不至罪我求之过深。幸甚。
独孤一郎
(编者说明)
因有些字在字库中找不到,故用二字拼到一起,如
(礻付),音付,意为合葬;
(曷羽),音鳄,指雄孔雀的尾翎;
(氵鸡)(敕鸟),音鸡赤,紫鸳鸯,即雄鸳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