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先生\"王立国和他的《聊园》
李琼 杨明发
《聊园》从创刊至今8年有余了。提到《聊园》就不能不提大主编王立国。
王立国就是王立国,何以冠一个与他姓名不搭边的\"何先生\"?这得从我们相识聊起。
初识王立国是在迁居哥伦布第二年朋友家的圣诞晚餐上。他顶着一头卷发,笑咪咪的,一副好好先生的样子,瘦瘦的,话语不多,站在人群中不很显眼。听说乒乓球打的不错,嬴多输少,输的时候必定是使用了不趁手的拍子。除此之外,没看出有什麽才艺在身。
那时我们这帮人都是出校门不久,生活刚刚进入小康,但收入较之穷学生时还是翻了几番,生活节奏则远不如学生时代紧张,也没有学生时期热闹,又一个个自负才高五斗,总觉得不做点什麽事便枉然一生,于是就搞出个\"美中科协\"来。协会搞起来,活动是少不了的。一时间,晚会、讲座、野餐、文艺演出、……,大伙儿忙了个不亦乐乎。协会成立才短短几个月,会员从最初的五户激增到上百人。中国妇女虽解放,还是喜欢男主外女主内。每次活动,忙正事的都是男士,女人们充其量不过是男人背后的那根支柱,拿不到台面上。唯有王立国缩头缩脑躲在后面,把老婆推到前台去表演,自己扎在老娘儿们堆里耗时间。几次活动搞下来,很多人都以为他是\"何先生\"(他太太就是哥伦布名人何剑),夫随妇姓,他倒也乐呵呵地接受。
那一年,杨明发被选为老哥城中文学校的干事。杨明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学校增设简化字和汉语拼音班。多次交涉均不成功。同校方谈崩后,我们决定成立自己的中文学校。那时距开学仅剩35天时间了。一帮人分分工,挑教师,订教材,找校址,拉广告,搞宣传,报名,分班,……,人人忙得不可开交。王立国还是做他的\"何先生\",为太太开车,跑腿,打下手,做内勤,任劳任怨,也忙,但都是不露脸的事。
中文学校如期成立了,人人松了一口气。两星期后是中秋联欢会,大家都抱着胜利后的轻松去参加晚会。没想到一向只躲在幕后敲边鼓的\"何先生\"出人意料地做了一件事__发行他的创刊号《聊园》,惊倒了无数人。读过《聊园》摘下眼镜擦擦干净再带上看,这次看人可走了眼。
首期《聊园》就只王立国大作一篇,\"理解万岁\"。写得是哥城现代中文学校办校一事。文章诙谐幽默,让人读后回味无穷。想不到王立国竟有如此才情,深藏不露,蒙骗我们几年。
大伙儿的赞赏和鼓励更让王立国的才气一发不可收。接连几个星期,他每周有好文章拿出来,且一篇比一篇精彩,惹得人人手痒。更何况王立国首篇大作起头就给《聊园》定了调:\"大家凑在一起谈话,有的地方叫侃,有的地方叫摆,平常一点的叫聊,土一点的说是唠。侃,要有阵势;摆,要有派头;唠,土了点儿。取其中,我们就聊吧。\"既是聊,就不能是一个人聊。于是,北方人王立国才刚聊了聊\"上海人\",沈小平不服气,接上去聊\"北方人\"。李东则以上海人身份聊\"上海人\"。我们俩想想这些人的地域观念太过强,干脆来了篇\"中国人聊中国人\"。有上去聊孩子的,有上去聊生活的,有回忆洋插队土插队的,……。\"老青蛙\"〔王立国〕聊出一串\"小城故事\",聊的是下乡时所遇的人和事,文中人物个个活灵活现,看后令人捧腹不已。\"阿乡\"(赵明乡)聊得更广更带劲,直从\"丈夫应受太太的气\"聊到古今中外书法名家。篇篇文章让人读来爱不释手。
渐渐地,人们形成了一个错觉:《聊园》是中文学校的校刊。很多人到中文学校送孩子是真,读《聊园》侃大山也是真。一份《聊园》维系了多少人的情愫。中文学校也近水楼台先得月,借用《聊园》发通知,做广告,方便了多少家长和学生。其实,那时的《聊园》是人家王立国自写自编自排版自掏腰包搞印刷,完全的自产自销。只是人家本人太谦虚,人前人后总是说:全凭大家捧场。既是《聊园》,也就任由大伙在上边神聊闲侃;既然太太做了中文学校的付校长,校长杨明发又同他扯着点好朋友的关系,也就由着中文学校占现成的便宜,硬生生地把功劳算在了中文学校的头上。
我们离开哥伦布早,但《聊园》的消息还时有所闻,知道《聊园》不但传到了美国东南西北各个州,还从美国传回了中国。谁能想到当年那个不显山不露水的王立国能量如此大,竟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
注:笔走至此,电话王立国,才得知他的《聊园》还在继续办,看来他这8年撑功练得不错。我们祝愿他撑下去,且越撑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