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聊园  
聊园属于北美爱好文学的一伙海外学子  
我的名片
园丁
来自: United States
注册日期: 2009-08-18
访问总量: 610,402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聊园一九二期 木头谈酒(2)-
· 聊园一九二期 木头谈酒(1)—啤
· 聊园一九二期 2007年改变你生活
· 聊园一九二期 (相声)小祝在北
· 聊园一九二期 回忆文革岁月(5)
· 聊园一九一期 全球变暖及其它(
· 聊园一九一期 人生六十才开始(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海外聊园】
· 聊园一六五期 冬天的爱 赵明乡
· 聊园一六五期 电视连续剧《康熙
· 聊园一六五期 被遗忘的爱国者--
· 聊园一六四期 <<养生保健>> 齐
· 聊园一六三期 小品“婵娟”
· 聊园一六三期 相声“学说英语”
· 聊园一六三期 大胖子张老闷儿列
· 聊园一六二期 伯瑞下岗 --忆我的
· 聊园一六二期 北 京 和 我 迟
· 聊园一六二期 歌者无疆 --写在三
【老嗑闲唠】
· 闲聊冲动
· 当红娘
· 闲聊讲卫生 (下)
· 闲聊讲卫生 (上)
· 还扯太极拳
· 偏方
· 扯太极拳
· 有朋自远方打电话来,不亦乐乎
· 我认识的袁立本
· 漫聊误会 (下)
【东北农场】
· 东北农场记事 (十) 副连长李文生
· 东北农场记事 (九) 四排长的婚事
· 东北农场记事 (八) 八班长和护士
· 东北农场记事 (六) 北场
· 东北农场记事 (七) 文艺宣传队
· 东北农场记事 (五) 嫩江清队
· 东北农场记事 (四) 南场
· 东北农场记事 (三) 齐齐哈尔集训
· 东北农场记事 (二) 北去的列车
· 东北农场记事 (一) 毕业分配
【小城故事】
· 小城故事(十二) 告别宴会 (较长)
· 小城故事(十一) 县广播站
· 小城故事(十) 算命 (较长)
· 小城故事(九) 县城火车站 (较长
· 小城故事(八)-鉴定会 (较长)
· 小城故事(七)县文工团
· 小城故事(六) 兽研老魏
· 小城故事(五) 退伍兵
· 小城故事(四) 下乡
· 小城故事(三) 打更老头儿
【聊高尔夫】
· 斗胆再聊聊高尔夫
· 随笔高尔夫 (八) 山寨高尔夫
· 随笔高尔夫(七) --- 高尔夫与
· 随笔高尔夫(六)--- 再探高尔夫
· 随笔高尔夫 (五)--- 置办高尔
· 随笔高尔夫(四)师傅领进门,修
· 随笔高尔夫 (三) 痴迷高尔夫
· 随笔高尔夫 (二) 高尔夫的弊
· 随笔高尔夫(一) 普通老百姓
· 闲聊高尔夫
【回国记事】
· 回国记事(五)最难忘的一件事
· 回国记事 (四) 毕业三十年后的团
· 回国记事(三)扫墓 (较长)
· 回国记事(二)张大爷
· 回国记事(一)结婚记念艺术照
【文革旧事】
· 纪念张育海 (四) 张育海给朋友
· 纪念张育海 (三) 张育海及《只
· 纪念张育海 (二) 怀念张育海
· 纪念赴缅牺牲的国际共运战士张育
【九四聊园】
· 聊园第九期 1994年11月20日
· 聊园第八期 1994年11月12日
· 聊园第七期 1994年11月5日
· 聊园 第六期 1994年10月29日
· 聊园第五期 1994年10月22日
· 聊园第四期 1994年10月
· 聊园第三期 半边天万岁 何剑
· 聊园 第三期 1994年10月9日
· 聊园 第二期1994年10月2日 "
· 聊园 第一期1994年9月24日 【发
【九五聊园】
· 聊园十八期 从 大 跃 进 聊 到
· 聊园十七期 从 土 家 族 舞 蹈
· 聊园十六期 聊 "简 体 字 "
· 聊园十五期 聊 吃
· 聊园十四期 聊 聊 内 蒙
· 聊园十三期 野 聊 "气 "功 , 佛
· 聊园十一期 打电话
· 聊 园 第 十 期: 中 国 人 聊 中
· 聊园第四十四期 一九九五年十二
· 聊园第四十三期 一九九五年十二
【九六聊园】
· “希望之星”夏令营通讯第三期
· “希望之星”夏令营通讯第二期
· “希望之星”夏令营通讯第一期
· 聊园第七十五期 一九九六年十二
· 聊园第七十四期 一九九六年十二
· 聊园第七十三期 一九九六年十一
· 聊园第七十一期 一九九六年十一
· 聊园第七十二期 一九九六年十一
· 聊园第七十期 一九九六年十月二
· 聊园第六十九期 一九九六年十月
【九七聊园】
· 聊园第九十一期 一九九七年十二
· 聊园第九十期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
· 聊园第八十九期 一九九七年十一
· 聊园第八十八期 一九九七年十一
· 聊园第八十七期 一九九七年十一
· 聊园第八十六期 一九九七年十一
· 聊园第八十五期 一九九七年十月
· 聊园第八十四期 一九九七年九月
· 聊园第八十三期 一九九七年五月
· 聊园第八十二期 一九九七年四月
【九八聊园】
· 聊园第一一O期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 聊园第一O九期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
· 聊园第一O八期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
· 聊园第一O七期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
· 聊园第一O六期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
· 聊园第一O五期 一九九八年十月十
· 聊园第一O四期 一九九八年九月二
· 聊园第一O三期 一九九八年九月十
· 聊园第一O二期 一九九八年九月十
· 聊园第一O一期 一九九八年六月五
【九九聊园】
· 聊园第一二七期 一九九九年十二
· 聊园第一二六期 一九九九年十二
· 聊园第一二五期 一九九九年十一
· 聊园第一二四期 一九九九年十月
· 聊园第一二三期 一九九九年十月
· 聊园第一二二期 一九九九年十月
· 聊园第一二一期 一九九九年九月
· 聊园第一二O期 一九九九年九月十
· 聊园第一一九期 一九九九年六月
· 聊园第一一八期 一九九九年五月
【零零聊园】
· 聊园第一四八期 二OO一年一月七
· 聊园第一四七期 二OOO年十二月十
· 聊园第一四六期 二OOO年十二月三
· 聊园第一四五期 二OOO年十一月五
· 聊园第一四四期 二OOO年十月二十
· 聊园第一四三期 二OOO年十月二十
· 聊园第一四二期 二OOO年九月二十
· 聊园第一四一期 二OOO年九月十七
· 聊园第一四O期 二OOO年九月十日
· 聊园第一三九期 二OOO年六月四日
【零一聊园】
· 聊园一五三期 马年说马
· 聊园一五二期 路遥知马力
· 聊园一五零期 聊 聊 “ 神 厨
· 聊园一四九期 从 电 视 连 续 剧
【零二聊园】
· 聊园一六二期 中美关系学这门课
· 聊园一六二期 伯瑞下岗 --忆我的
· 聊园一六二期 北 京 和 我 迟
· 聊园一六二期 歌者无疆 --写在三
· 聊园一六二期 病中聊"饮食" 阿乡
· 聊园一六二期 听母亲说父亲-郁
· 聊园一六二期 郁美兰来信
· 聊园一六二期 "何先生"王立国和
· 聊园一六一期 梦里寻她千百度,
· 聊园一六一期 中秋有奖灯谜谜底
【零三聊园】
· 聊园一七一期 闲聊“自知之明”
· 聊园一七一期 武夷山散记 迟
· 聊园一七一期 默雅娜塔莎 阿鄉
· 聊园一七一期 会长致辞 张惠铭
· 聊园一七一期 北美大地 傲霜斗
· 聊园一七一期 人之初,喜爱聊
· 聊园一七一期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聊园一七零期 科协初期二、三事
· 聊园一七一期 浮生杂记(之六)
· 聊园一七零期 科协十年感言 何
【零四聊园】
· 聊园一七八期 我所经历的美国大
· 聊园一七八期 浮生杂记(之十三
· 聊园一七八期 借奥运主办之机,
· 聊园一七八期 再添上几个歇后语
· 聊园一七八期 英语中12个月的名
· 聊园一七八期 关于公厕,说个在
· 聊园一七八期 咏史 独孤一郎
· 聊园一七七期 名画欣赏(5) 李
· 聊园一七七期 凑一凑歇后语 老
· 聊园一七七期 白族风俗 赵颜
【零五聊园】
· 聊园一八七期 漫聊误会 老王
· 聊园一八七期 (相声)狗年说狗
· 聊园一八七期 生活在现在 李亭
· 聊园一八七期 William 和 Julia
· 聊园一八六期 闲聊MM 刘欣
· 聊园一八六期 唠唠年龄 老王
· 聊园一八六期 英语互动式学习小
· 聊园一八六期 闲话醉酒 李琼
· 聊园一八五期 观看美国中学合唱
· 聊园一八五期 浮生杂记(之二十
【零六聊园】
· 聊园一九一期 全球变暖及其它(
· 聊园一九一期 人生六十才开始(
· 聊园一九一期 回忆文革岁月(4)
· 聊园一九一期 关于月亮的传说
· 聊园一九零期 名画欣赏(14)
· 聊园一九零期 兰州夯客 苑波
· 聊园一九零期 你必须知道的事情
· 聊园一九零期 回忆文革岁月(3)
· 聊园一八九期 名画欣赏(13)
· 聊园一八九期 活人真是难事 贾
【零七聊园】
· 聊园一九二期 木头谈酒(2)-
· 聊园一九二期 木头谈酒(1)—啤
· 聊园一九二期 2007年改变你生活
· 聊园一九二期 (相声)小祝在北
· 聊园一九二期 回忆文革岁月(5)
【友情链接】
存档目录
01/01/2014 - 01/31/2014
12/01/2013 - 12/31/2013
11/01/2013 - 11/30/2013
02/01/2013 - 02/28/2013
01/01/2013 - 01/31/2013
10/01/2010 - 10/31/2010
09/01/2010 - 09/30/2010
08/01/2010 - 08/31/2010
12/01/2009 - 12/31/2009
11/01/2009 - 11/30/2009
10/01/2009 - 10/31/2009
09/01/2009 - 09/30/2009
08/01/2009 - 08/31/2009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聊园第八十七期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九日
   

聊园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九日第八十七期(电子版号:ly9711b)

俄亥俄州现代中文学校 <<聊园>>编辑部

美国中西部中国科技文化交流协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中科协活动通知

小幽默    擦皮鞋      向舟

老王盖房记            何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中科协活动通知】

 

亲爱的会员:

 

一年一度的感恩节和圣诞新年佳节即将来临了。为了丰富大家的业余文娱生活,美中科协决定举办两场联欢活动,敬请全体会员、家属及亲朋好友光临。

 

现将活动时间和地点通知如下:

 

1。感恩节联欢晚会

时间: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周六)

    晚八时-十二时

地点:DreeseLab.at2015NeilAve.,OSUCampus.

内容: (1)。中国电影欣赏(两部)  礼堂

    (2)。舞会(供应饮料)      前厅

(3)。卡拉OK大家唱       266

(4)。扑克游艺        264

 

2。新年圣诞晚会

时间: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二十日(周六)

    晚八时-十二时

地点:DreeseLab.at2015NeilAve.,OSUCampus.

内容: (1)。中国电影欣赏(两部)  礼堂

    (2)。舞会(供应饮料)      前厅

    (3)。卡拉OK大家唱       266

    (4)。扑克游艺        264

 

衷心希望届时能见到各位。

预祝大家节日愉快!

 

美中科协会长  王立国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五日

 

联系电话: 王立国7778268

       沈小平5380276

=========================================

【小幽默】

擦皮鞋     向舟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

Daddy正为第二天的一份工作应征(interview)擦着一双黑皮鞋。在旁观察了一会儿的三岁小女儿好奇地问道:“Daddy,您在干吗?”Daddy答道:“我正在试图把皮鞋弄得干净和漂亮些。”女儿疑惑地又问道:“那您为什么还往皮鞋上抹那么脏的黑东西?”

 

【海外散聊】

 

老王盖房记

 

何剑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

 

中国人讲究树碑立传。碑要后人替先人树,传则灵活得多,什么人都可以写,什么人都可以被写。此番要写的就是一个可写可不写的人和他的一件可写可不写的事儿。

 

话说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哥伦布市有一户新移民家庭,户主姓王,人称老王。老王一家四口,夫妻俩再加上一儿一女。92年老王和太太在城西郊区买了一栋房子,是那种两层结构,独门独院,前面带车库,后面有草坪的典型美式小洋楼。拥有一栋自己的房子,是美国老百姓一辈子要实现的美国梦的一项主要内容。如今老王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又是老大不小的半路出家,怀揣50美金闯荡江湖,居然就圆了不少老美还圆不成的美国梦。虽然买房的钱有80%是从银行借来的,所以严格地讲,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房还应该算是银行的。可想起在国内时大筒子楼里那间十二平米阴面小屋,老王内心那份成就感,就简直可以和当年在中国考上名牌大学相比了。一家人欢欢喜喜搬进新居,邀朋宴友,分享快乐,自不在话下。

 

有了房,就算是有产阶级了。从前在国内提起小业主儿,总认为是吃香的喝辣的,日子过得悠哉悠哉的。现如今自己也迈进了小业主儿的行列,才明白满不是那么回事。老王夫妻刚来美国那几年,一直租房子住,房子里的水管电线炉子马桶,甭管哪儿出了毛病,一个电话,房主(landlord)马上就得来修。记得有一次,房东亲自来修水管,跪在地上,撅着屁股,脑袋扎进水池下的柜子里,裤头儿都从腰上滑下一半,一个劲儿走光。等从水池下拔回脑袋,已是满头大汗,汗流夹背了。现在房子是自己的了,没人替你负责,一切问题都要自己挂在心上。按说对付房子这点事儿倒也难不倒老王,老王是学工出身,动手能力又挺强。更何况这房子又是全新的,毛病本来就少。可问题就出在买了个新房上面。这正应了“有利有弊”这句俗话。

 

在美国,买房的花样儿千奇百怪,但归根结底全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买旧房,一类是买新房。买旧房不用多解释,就是原来的房主住了几年几十年的房子,因工作调动,财务紧张,离婚,失业,孩子离家上大学,小房换大房,大房换小房,种种,种种原因而转卖。再一种是有人具有投资眼光儿,早早看准买下一块地,待城市发展到这一块儿,地价上涨了,光卖地皮赚钱有限,就找上一家盖房公司,请人家在自己的地上盖新房。边盖边卖,盖一栋,卖一栋。旧房的坏处是东西旧了,爱出毛病,好处是原来的房主已经把窗帘,壁纸,地下室,甚至房后的凉台,暖房全装修好了,省了不少的事。新房刚好相反,毛病虽少,一切基本建设全要从头儿搞起。一般美国老百姓,从小没受过“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的教育,因此目光短浅,只知经营自己的自留地。互相影响的结果,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风俗,新房买下一、二年,地基下沉磁实了以后,就在自己房后或搭个凉台(deckpatio),或盖栋暖房(greenhouse),也叫三季房(threeseasonhouse),再不然就干脆再扩建一间房(RoomAddition),又叫四季房(fourseasonhouse)。美国有句话,“女人的衣服总少一件,男人的房子总少一间。”就是从这儿来的。

 

老王和他的新居度过了蜜月期之后,也开始策划在房后干点儿什么。不承想老王的太太没和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外面搞起了华人协会和中文学校。更想不到的是,在美国干点儿不挣钱的社会工作还挺难。太太干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就冲老王发脾气。老王本是个守家待业,与世无争的主儿,平时最爱干的是和东西打交道,最不爱干的是和人打交道。可眼瞅着太太着急上火,急头白脸,心想旁人的忙全帮了,自己老婆的忙总不能不帮。这么一念之差,就陪着太太上了贼船。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悠忽就是几年。

 

话说96年初夏一日,老王早上一觉醒来,想想太太并未安排什么工作,房前屋后已久未照料,今日是周末,正好清理一番。起身下床,绕房走一周,割罢草,浇完水,站在自家廊下放眼四邻一望,不知什么时候,左邻右舍的后院全起了变化。有的砌了个平台,有的搭了个暖房,还有的干脆又扩建了一间房。只有自家屋后,还是光秃秃的,好象在向邻居揭发这家主人的无能或不经心。老王坐不住了,到左邻右舍去取经。不问还好,一问大大地吓了一跳。左边儿杰佛家只砌了个小小的平台就花了3000美金,对门儿大卫家盖了不大的一间三季暖房,花了一万五,质量还不怎么样。老王越想越觉不值,正要打退堂鼓,斜对门的默罕莫德来借小推车,顺便邀请老王去参观他加盖的四季屋。默罕莫德是巴基斯坦人,他在屋后加盖的房又大又好,最令他得意的是,房子是他自己所盖,并未包给外人。所以成本大大下降,只花了一万五,比包出去省了多一半。看着默罕莫德一脸的得意之色,老王心里有些不服气。巴基斯坦和中国同属第三世界国家,他巴基斯坦来的人能干成之事,我们泱泱中华大国之人何以干不成?想到此,责任心加上爱国心,很少下决心的老王居然未和太太商量就做了个决定:自己盖间房。

 

要说做什么事情,非得有一股热情才能干成。老王自从下决心盖房之后,就象着了迷。先从图书馆借来一大厚本图文并茂教人如何盖房的书(美国就这样绝,凡是你能想到的,总有人写出来教你如何干)。了解了盖房的整个程序之后,就一步步落实。首先是设计。老王大学里学的是核反应堆,研究生念的是计算机和经济管理,搞建筑设计并不在行。但老王念大学本科时学过工程画和机械制图,如今把对付机械零件和装配图的本事拿来对付房子,焉有不成之理?老王一面感叹“艺不压身”,“学问是自己的”这些中国古训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一面付诸于行动。找来一套作图软件,每日下了班儿,吃过饭,就心安理得地往家里的计算机前一坐,搞起他的设计来了。说老王心安理得,是因为以前老王坐在计算机前心里总有些发怵,担心太太说他不务正业。虽然老王有一千条一万条理由证明计算机的本事是“玩”出来的,可心里还是不踏实。这回不同了,是为了全家在搞基本建设,老王心里理直气壮,干活的效率就特别高。没两天,房子的外观图就出来了,再两天结构图出来了,又两天,每个局部的细图也出来了,连每根木头都画得清清楚楚。

 

有了图纸,下一步就该到市里去审批了。在美国盖房和中国不大一样,哪怕你是在自家后院修个小平台,也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审查的内容有两项:一是盖房的地点是否合法,二是建筑结构是否合理。美国的房子全是个人私有财产,而且经常买卖,所以家居附近的整体环境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售房时的房价高低。中国来的移民因为国情不同,常在这事上和老美邻居们闹些矛盾。中国的房子虽然不归个人所有,但老百姓大都认为房前屋后为自己的领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别人无权干涉。所以在美国买了房后,充分发挥中国人勤俭持家的优良品质,有烘干机不用,在房后晒衣晾被的,种粮种菜的,堆杂物破烂的,特别是老人们来美探亲,看不懂美国电视,子女们为解老人寂寞,家中安上卫星天线,一个直径三尺的大圆盘天线放在门前,往往弄得老美邻居们怨声载道,街道居委会三天两头儿来提意见,只好安上篱笆,栽上树,挡住行人视线。美国的房子,屋后一般全有个草坪,大的有几英亩,小的也有零点几亩,虽说是自己的财产,但只有房子后面二、三十英尺之内可以加盖建筑物,过了那条线之外,连个狗窝全不许搭,否则就算违法。再就是任何建筑,哪怕是一个小木头平台(deck),全要由专门的建筑工程师审查图纸,看是否合理。象中国搭防震棚,小厨房那样边干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绝对行不通。

 

老王虽然心灵手巧,却有一个中国老百姓的通病--怕见官。虽然太太一再开导他,说美国的官儿也是为人民服务,不会卡人。就算不成,还可以拿回来重画。可老王心里还是紧张。慎了好几天,想想丑媳妇总得见公婆,就让太太陪着,去了城建局。排在前面的几个老美神定气闲,成竹在胸,图纸交上去,个个都有毛病。老王心里发怵,手心出汗,诚惶诚恐地双手递上图纸,那位建筑工程师拿在手里翻阅一遍,冲老王笑笑,说“Great(非常好)”,就算批了。要说老王这么容易过关,倒也不是撞大运,全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举个小例子,有外地朋友要开车来玩儿,让老王画个路线图,老王总是在纸的右上角画上一个小坐标,在冲上的箭头上写上一个“北”。图中各段距离还要尽可能按比例。太太没老王画得好,心里不服气,就鸡蛋里挑骨头,说谁还不知道上北下南。老王说,“画地图没坐标等于没画。”太太说既要画就画全点儿,把东南西北全写上。老王说,“知道了北还找不到东南西,画了也是白画。”本市的朋友打电话来问到家里怎么走,太太在电话上说:先往左,再往右,见了红绿灯再往左,再往右。。。老王在一旁听得脑子里一片混乱,忍无可忍地大声加以纠正:往北,往南,再往北,再往南。。。。令老王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不少人倒认为太太给的指示更清楚明白。说穿了倒也很简单,群众的大多数和太太一样,只认左右不识南北。老美群众也是一样,不信就回忆一下在外面迷了路,去加油站打听道儿,十有十回往左往右地一通乱指。

 

拿到了批准建房的许可,老王心里的压力就去了一半儿。下来就该挖地基了。哥伦布市在地图上的纬度和北京差不多,冬天有二、三个月的霜冻期,所以房屋的地基深度要求在地面以下三十二英寸,以防受冻后到夏天一化地基下沉。老王是个白面书生,本事再大,挖地基这活儿也是不能自己干的。于是请外面一家公司来挖。说是公司,其实就是一个爸爸带一个儿子加一辆挖土机。讲好了价钱签了合同,就开始挖坑。本计划半天干完的活儿,整整干了一天。原来老王家的房子是盖在一个改了道的河床上,地下尽是大石头。本来只需挖一条三折的沟做墙基就成了,结果因为石头太多,太大,整个来了个大开膛,挖了一个30X5英尺的大坑。把那父子俩给累得半路打了退堂鼓,原来讲好的要为木头平台打的几个孔也不干了。要是换了美国人,不干算毁约,毁约就要打官司。可老王不是美国人,虽然住在美国,中国心不变,和他的绝大多数中国同胞一样,不但怕见官,也怕打官司。又觉着自家地里石头这么多,也真难为了人家父子,倒反过来对人家说了好几个对不起,和和气气地分了手。

 

再下来就要往地基里灌水泥了。办法是到专门卖水泥的公司里讲好买多少,什么时候要。那种公司有专门的水泥车,车身是个大圆筒,水泥砂子石头和水放在里面,边开边转,到了地方混凝土也和好了。司机把导板接好,一个开关一揿,混凝土就源源不断地流进地基里。这活儿虽然是机械化,可疏导混凝土的活儿还是要人来干,而且是高强度的活儿。如果司机没有打点好,他一个劲儿地往下放混凝土,都流到外面,造成浪费不说,干了以后一大坨,想弄走都搬不动了。老王有个朋友叫老孙,老孙曾在部队当兵去过西藏,体质经过考验,说帮忙没问题。20美金递到司机手里,赶上司机心情也比较好,又看老王不是那种膀大腰圆的体格,还算是照顾慢慢地放混凝土。就这样,老王老孙两人是紧着搂,几下子就汗如雨下了。忽然间老孙脸色煞白,心跳加速,说道,我不行了,蹲在地上半天才缓过劲来。老王心里老大过意不去,老孙感叹说体质大不如从前了。

 

混凝土地基(footer)干了以后,在上面要砌砖做地基墙,高出地面一、二尺。每块空心的水泥砖重30磅,总共要砌三百多块。砌砖也是个累活儿,而且要求严格,需拉线,用水平仪量才能砌得横平竖直。砌地基那几天正赶上大雨滂沱。为赶进度,老王和他近80岁的老岳父战风斗雨,买了帐篷支起来干。上面大雨哗哗,下面汗流满面。大庆人战天斗地,大寨人斗地战天也不过如此。过路的老美看的是目瞪口呆,也确实为我们中华民族争到了勤劳勇敢的名分。

 

地基墙砌好了,要往回填土,填好了土还要铺一层石子。然后钉地板梁,铺地板。这些活儿虽单位时间强度不大,可也都是力气活儿。老王约了朋友老张,俩人一边儿干一边聊。老王诉有老婆有家的苦,老张诉没家没业的苦,倒也不寂寞。几个晚上下来,一个大平台出来了。

 

美国的房子和中国的不同。中国的房子是砖结构,砖墙一通到顶儿。美国的房子在地基之上是木结构。反正美国地广人稀,又只有二百年的开发史,木材有的是,盖房时可着劲儿地糟蹋。一栋新房盖下来,光扔掉的木材就不知能打几个大立柜。

 

比起灌混凝土砌砖墙来,起房架的活儿要相对轻省些,但技术要求更高了。虽不是非八级木工不可,也不是拨拉一个脑袋过来就能干的。所谓起房架就是按着房子的高度,以及每面墙的宽窄先在钉好的大平台上钉几个大木框,门窗都留出来,然后一个个立起来,每个木框之间用角铁和大钉子连接固定,房子的架子就起来了。在美国无论你是一百万,还是二百万的房子,全是这样搭积木一样搭起来的。起房架的关键是计算和施工都要准确,稍有差错,房子就会七歪八斜。此事也不是不可为,难就难在老王这个人活得太谨慎。不象他的太太,在国内时依靠组织依靠惯了,把这个好传统带到了美国,相信群众相信党,凡事都不担心。老王则不然,凡事总爱多往坏处想,防患于未然。房子属百年大计,质量问题再高度重视也不过分。

 

就说92年两口子买房时,曾先后看过二十多栋上市的房子,美国人卖房子就象嫁女儿,装修得富丽堂皇。老王的太太喜欢看房,一直遗憾没当上房屋经纪人。每看一栋,进了门,左瞧右看,到处乱转,用老王的话说,“俩眼不够使的”。老王小事随着太太,迂上这种关系家计民生的大事,心中自有计较。每入一栋房,管它是传统式(tradition)还是现代式(contemporary),也不看地板是大理石还是硬木的,一头就钻进地下室,拿卷尺量木头的粗细,梁与梁的间距,然后上来向太太通报。如果木头的粗细和间距不附老王心目中的百年大计要求,其他一切都免谈。老王太太对老王这种迂腐的观点一直不以为然。您想想,百年老屋的观念是哪辈子的事儿了,美国人平均每五年搬一次家,房子盖那么结实留给谁?老王嘴上讲不过太太,可心里质量这个情结就是解不开。别的且不说,单说买木料,到店里单眼吊线,一根根地挑,又要直,又要沉,还得没裂缝。钉同样的架子,人家要是用一斤钉子,老王得砸进去两斤。看着木头上一个个紧紧相连的钉子眼儿,老王心里才感觉踏实。

 

房架子立好,就该上顶了。这时就有几个小混混起哄说,上梁要喝酒,不喝酒将来房子会塌。这事儿可让老王犯了难。心想盖房累得和三孙子似的,哪有心思请客喝酒?不请客喝酒又担心将来真的对房子不利。人到了某个年纪,特别是再有了儿女财产,就会变得谨小慎微起来,对神灵这种事儿,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还是哪方神祉都不得罪的为好。为这事,老王愁眉不展了好几天。有一日,想着想着,忽然豁然开朗:美国这种加盖的房子根本就没梁。一条条的木头,从原来房子的边缘上搭到新立起的架子上,这叫椽子,不叫梁。既然没梁,自然不需要喝上梁酒了。

 

一个矛盾迎刃而解,另一个矛盾接踵而来。老王虽然能干又肯干,可人非圣贤,都有缺陷。就如同练武功的都有练门(练门即练武之人最薄弱的地方)。老王的练门就是怕登高。可上房顶就非得登高,不但登高,还得在房顶上干活。老王在房下游走了几日,虽有几次鼓足勇气爬上去,却是怎么上去的,怎么下来,终于没能战胜自己。没办法,请了一位朋友老陈来帮忙。老陈不但轻功好,而且胆子大,在房上干活不坐也不蹲,而是一边走一边往木头里钉钉子,行走于房上如履平地,三下五除二,一会儿就搞定了。

 

钉好房顶就该上瓦了。美国房子的瓦是一片片的粘着砂子的油毡(shingle),据说是又防水又绝热。安装的方法是把一块块的“瓦”用钉子钉在房顶的木头上。老王虽怕登高,这活儿还是决定自己干。一来不想老麻烦朋友,二来只有自己亲手钉上去才放心。老王对房瓦的担心还有个小故事。刚搬进新房那年的冬天,一晚的大风雪,早上起来,邻居过来告诉老王,房后的瓦让风刮下两片。房子还在保修期,打个电话,瓦就安上了。可从此老王就担上了心。每逢刮风下雨,老王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围着房子转一圈儿,看有无瓦片被风刮下来。后来又发展到连街坊四邻的房顶也都扫描一下,看看是否有什么异状。老王不但眼尖,耳朵还灵,新盖的木结构房子白天热胀,晚上气温下降冷缩,发出吱嘎吱嘎的响声。听见声音并不稀奇,稀奇的是老王居然能说出是哪根木头在叫。隔着墙皮,就好象有特异功能。弄得老王的太太总怀疑老王上辈子是狗转世。

 

瓦上好以后,就该安窗户安门了。这种细活儿,老王干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了。一则老王心细,二则认真守规矩。就说出门开车,老王从来是循规蹈矩,有警察和没警察一样。就不象他太太,虽然交通规则考了一百分,转眼就忘了。闯红灯,超速就不用说了,该停的不停,不该走的楞走。美国有些路口有写着“stop”的牌子,得停下来,看清左右没车,才能过去。老王的太太艺高人胆大,常常一看左右无车也无警察,一加油门就过去了。还有一些路过窄,是单行线,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太太却不管不顾地逆着开,有一次居然沿着高速公路下行线往上开,害得警察也逆行追上去,好歹是在高速公路出口前追上了。老王常常苦口婆心地告诫太太,要守交通规则。可老王自己也有时在路上发生紧急状况,倒不怨老王,是对方造成的。这下轮到太太来告诫老王了,太太自己不守交通规则,颇能理解不守交通规则人们的心理,什么时候别人会犯什么规全心有灵犀,故往往能防患于未然。太太开导老王说,从前在国内怎么学的?你吃饱了,还得时刻想着三分之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阶级兄弟。现在也一样,你守规矩了,也要时刻不忘还有不少不守规矩的革命群众,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么。

 

闲言少叙,安上窗户和门以后,老王的房已盖得快接近尾声了。墙里塞了保温层,上了墙板,天花板,接下来又铺了地板,再把电源开关一安,这房就算盖成了。新房落成,朋友们都来道贺,甭管真的假的,人人赞不绝口。老王自然是喜在心头,乐在眉梢,好在谦虚惯了,倒也没忘了姓什么。太太开始还跟着傻高兴,后来越听越不对,怎么人人都只夸老王能干,那老王盖房这一年,家中洗衣做饭,买东西带孩子,大事小情,全是太太一人包下来了,没功劳有苦劳,怎么就全不算数了呢?再往远了想,万一这房子一住几十年,将来的孩子们到这儿来参观,只说“我爷爷”如何如何,没“我奶奶”什么事儿,不就彻底成了个被遗忘的角落了吗?考虑再三,终于让老王的太太想出一个主意,白纸黑字,写传的人和被写的人同样永垂不朽。于是,老王的太太就在失落之余写下了这篇传记,一半为老王,一半为自己。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