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比较关注香港问题。这次美国债务危机,信贷评级被下调,我觉得除了美国本身受到影响外,世界各国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大陆是哑巴吃黄莲,有苦难言。 有人说这是中国难得的机会,可是我没有看到中国怎么好好儿的利用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为自己的长远发展做些什么,只是看到了中国乘机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乘机炫耀自己的所谓实力,搞什么航母。这不,最近发表的文章《苏联解体,美国危机,与中国航母》引起不少读者的议论。这些议论,除了少数五毛垃圾没有价值外,不少评论的观点,都还是值得思考的。 美国信贷评级下调除了对中国大陆的影响外,对我们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影响也很大。其实其影响不只是现在才有的,自从美国实行货币宽松政策以来,随着美元汇率的不断下降,其对香港的冲击就有了,而且是越来越大。 为什么呢?因为香港从1983年开始就实行与美元的联系汇率,也就是说,港元与美元是实行的固定汇率。原来在美元兑换人民币汇率高的时候,港元比人民币值钱。后来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港元反而不如人民币值钱了。随着美国大量印制美钞,港元也随着美元贬值,兑换人民币已经降到今天的1港元兑0.82人民币元。 但是要知道,香港靠近大陆,大量的日用品,包括食用水,蔬菜,生产原材料,等等都是从大陆进口的。香港从大陆进口一般是用美元结算,近年来开始用人民币结算。由于港元与美元挂钩,对香港来说,进口成本提高了,所以香港从大陆进口的东西,通货膨胀是非常厉害的。这对香港来说,在维持其竞争力,特别是同中国内地城市的竞争力方面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近年来,对于要不要改变这种与美元单一货币挂钩的政策,在香港是有争议的。现在随着美国经济危机的深入,随着美元汇率的不断下降,而且情况会恶化到什么程度,会持续多久,这些都难以估计,香港是不是到了应该改变这种政策的时候了呢? 在世界一些小国家和地区,往往是实行所谓盯紧一篮子货币的办法以规避汇率风险,这样不会因为某一个国家陷入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而大量波动。比如一些国家以美元,日元,欧元,澳元,英镑,等多种货币作为参考。中国央行今年也对人民币汇率采取相似政策。 那么为什么香港政府到现在还不肯改变呢? 这里先介绍一下香港的联汇制度。香港货币由特别行政区指定的汇丰,渣打和中银三家商业银行发行。根据香港法律,发钞银行需向香港金融管理局交付美元,换取负债证明书并拨入外汇基金账户作为发行依据,再按1美元兑7.8港元的固定汇率发行等值港元。 其他银行则可以用同样的汇率,向发钞银行存入美元并获得等值的港元。而在回收港元时也按1:7.8的固定汇率进行反方向操作。 虽然如此,港元在香港公开外汇市场上的汇率却是自由浮动的,无论是银行间的批发市场,还是银行与公众间的现钞或零售市场,港元汇率都由市场的供求状况所决定。港元与美元之间固定的联系汇率水平,正是在外汇市场上由汇率浮动实现的。 联系汇率与市场汇率,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并存,是联汇制的稳定机理所在。 毫无疑问,在一般情况下,由于香港是外向型开放的经济体,比较适合采用这样的联汇制度,而稳定的汇率也减少了国际贸易和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外汇风险,有利于各类长期贸易及经济合同的缔结及国际资本的集聚,从而给香港带来更多的利益和机会,这也可以说是导致联汇制度得以产生并持续下来的内在因素。 事实上,联汇制度曾经遭受过一系列的考验,比如:1984年到1987年间五次大的港元投机风潮,1987年的全球股灾,1989年的政治性挤兑,1990年的海湾战争,1995年初因墨西哥货币危机触发的国际投机力量对港元的冲击,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动荡,国际炒家多次阻击港元等等。 这说明,联汇制度对稳定香港金融市场起到关键作用,是近30年来香港进出口迅速发展的关键,也是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吸引外商投资香港的重要条件。 但问题是,现在情况有变,美国经济危机,欧洲经济危机,乃至全球经济危机一触即发,也许已经来临,加上美国独特的货币宽松政策,以及香港依赖大陆进口的现实,是不是应该考虑改变这样一成不变的联汇制度,至少把紧盯美元改成紧盯一篮子货币,这样也许能规避对因为美国经济危机而带来的风险。 就好像,美国是艘大船,而香港只是一只随时会被海浪卷跑的小舟,实行联汇制度,就是用绳子把这只小舟系在美国那艘大船上,这样,只要大船不沉,小舟就不会有事。可是现在大船出问题了,漏水了,小舟还是死守着这艘大船吗?还是应该改变一下策略,用绳子把小舟给连接到几艘不同的大船,这样是不是更能规避一些风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