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能出去玩,宅在家里,除了前后花园转转,栽花赏花拍花以外,就是追剧,而追剧之余,回忆往事也是一种消遣。 有言道:一切都会过去,而过去的一切都成了亲切的回忆。 生活中总有磨难,总有不如意。但是我坚信,除了个人不可能改变的社会大环境以及自然规律外,每个人的小环境是可以改善的。 做好自己,勤勉是必须的。不记得谁谁说过:“谁在生活的激流中,不勇敢地扬起风帆,他的生命的船就会搁浅在时代的岸边”! 很多中老年国人一说起自己经受的苦难、文化的欠缺、前途的不顺,甚至读个错别字也怪文革时期的教育。我觉得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可以理解。但是什么都推给时代,那是不严谨的。 别的我不知道,我熟悉的大陆来的华人圈子里,很多是各大学、各大公司出类拔萃骨干力量,都是文革中受的教育。文革中长大的,也同样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嘛。 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觉得做好自己问心无愧就行了。常常想起虽然比上不足,但还是比下有余的。感恩之心常常有,感恩天地感恩父母。我们相比父母一代还是幸运多了,没有经受战争的苦难。 我的经验是做好自己,反省自己,自强才是根本。其他因素,个人无能为力,只能交给上帝了。不给自己找不顺心。 我只对家人表现生气,对别人表现生气有啥用涅?其实,除了家人和朋友,谁会在乎你生气与否?我对别人是不表现生气的,别人惹我不快,我能理解,我也根本不在乎。当然,最好是让自己强大到别人不会来惹你生气!哈哈 我很少生气,我的回忆里,也总是亲切的,总是有趣的。我在国内国外多年的工作环境里,和同事们都很友好,不记得曾有过任何不快事件。因为只要与人为善,不要以自我为中心,社会上好人是多的。 先从上海回忆开始,哈哈 我在上海的一所重点大学硕士毕业后留校当老师。那时的硕士很抢手,不像现在一个系每年招好几百硕士生,那时,一个学校一年毕业的硕士生也不上一百。现在的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博士毕业要留校当老师也不容易了。就是国外拿的博士海归要想进大学当老师也不容易了,还要被各个大学挑挑拣拣,有的也要先从博士后开始,真是水涨船高呀。 我们那个教研组承担全校一门基础课,老教师有十几名,教授没有几个,大多数是讲师,文革前毕业的老大学生或者文革中毕业的工农兵大学生。我的导师是本学科全国有名教授,文革前文革后,我们专业的教科书都是他主编的,我属于教研组里的新鲜血液。 我们组的老师除了我和新来的另一个年轻教师外,全是上海人。 有人说,在上海听不懂上海话怎么办?上海话不熟悉是很难懂的。就像我们中国人在一起喜欢说中文一样,上海人在一起总是喜欢说上海话。但是,我们大学里面例外,我的上海同学,以及上海同事们在一起基本都是说普通话。当然他们偶尔互相说起别的事偶尔会说上海话。 其实,上海话,我就是说得不标准,但是能100%听懂,而且来上海读书前就能听懂上海话,我父亲厂里曾有很多工人是上海下放知青招工上来的。 我因为在教研组是最年轻的教师之一,老师们对我比较照顾。 上海人很能干,我们教研组的上海老师不管男的女的,都很会烧饭,是里里外外一把手。我们组有一个男老师,烧饭烧得特好,还会做衣服,很厉害。 老师们有的住学校,有的住在市区。住在市区的老师家里房子不是很大。 我记忆中,那几年教研组聚餐,大多数时候是去餐馆吃,唯一一次自己烧饭聚餐是有年中秋节聚餐,在一位上海老师的家中。 他家的房子是在静安区的一个楼上。他家的客厅兼餐厅很小,厨房是在楼顶层的一个小阁楼中。 我们那次,是每个老师准备好一个菜的半成品,商量好菜谱,然后带着上这位老师家里,大家轮流烧菜。临到谁的菜,谁就上阁楼上去烧。 到了那位老师家。记得我们教研组长做的菜比较复杂,据说是按照菜谱上做出来的,三色虾条。她早上买的新鲜虾,剥出来,然后把虾肉剁成泥,用调料和生粉调好,然后装一个塑料袋里,塑料袋一端剪个小口,慢慢地往沸水中挤,成品是鲜嫩的虾条,还有青红辣椒做配料。记得第一个菜就是她烧的三色虾条,非常好看,非常好吃。 其他老师做各种各样菜,有个菜是东道主那位会做衣服的这位男老师,上海红烧小排,也让我印象很深。上海的红烧小排其实不是肋排烧的,而是猪颈骨剁成一小块一小块烧出来的,上海人喜欢吃带骨头的东西,有吃头,还不会长胖。 记得这位老师的红烧小排烧得很正宗,味道比很多饭店师傅烧的还要好吃。
我认的菜是清蒸鲫鱼,早上到学校门口的早市买两条很大的活鲫鱼。上海的鲫鱼都是养在大水盆里面卖的,一定要当天买活的,死了的鱼一般没人买了。我买回来后立刻放到水盆里。临近中午,将鱼洗好了带去。 临到我烧就容易啦,水烧开将鱼放进去,我又回到桌子边大吃,算算时间,就将鱼从锅里拿出来,所以,我基本就是坐在饭桌上从头吃到尾,一直守着吃,不像其他老师,临到烧自己菜的时候,要到厨房忙半天哈哈。后来我的那些同事们回过神来,都笑着说我:小XX最精,清蒸鲫鱼最好烧了。他们当时都要互相比烹调手艺,一个比一个菜费力费时哈哈,我认的菜就是钱贵一些,但是容易烧。笑喷我了!哈哈 现在回想那顿聚餐,还很回味,每道菜是餐馆大厨手艺呀。 上海人非常能干! 文/绿岛阳光(网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