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艾飘香,龙舟鼓响,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来了。这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日子,对中华民族来说,这个日子有很多文化情感,也有很多民俗内涵。
记得小时候,每当这个日子临近,婆婆(北方称奶奶)就会想尽办法,折腾出几斤糯米:也许是用2斤大米换一斤糯米从邻家大妈家换的,也许是委托乡下亲戚买的。总之,这几斤糯米的粽子一定要在端午节这天准备好。这些粽子一部分送给没有包粽子的邻居,另一部分要留下来待赛龙舟时以纪念屈原时用,剩下的就是我们盼了一年才盼来的美食。我和弟妹们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就开始兴奋了,数着手指头算计着日子,一年只能吃一次粽子啊,给予我的童年那么多的期盼。
端午节这一天,母亲会早早的把准备好的菖蒲,艾草挂在门上,据说可以祛病避邪,菖蒲可杀虫灭菌,而叶子本身像一把宝剑可以驱邪,艾草可驱蚊蝇,并可以扎成“艾虎”“艾人”,以求吉祈祥。另外,母亲还会用艾草,菖蒲煎水,让我们洗澡,说是可以除灾免疫。同时全家团聚,大人还会喝雄黄酒以驱毒健身。这些习俗来源于古时候人们弄不清为什么春夏之交疾病增多,也没有很好的去病除疫的方法,就借助于这些民间风俗驱邪避害。
在我们的印象里,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的,唐代诗人文秀在他的《端午》诗中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其实端午节的起源要比屈原早,它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代。到了汉晋之际,人们才把凭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与端午节结合起来,因为中华民族尊崇的是把个人的命运,民族命运,国家的命运以及中华文明命运联系在一起时才能产生的崇高和伟大,而屈原精神正是这种崇高和伟大的体现。
端午节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在2000多年的传承过程中,从名字,内容都发生过很大变化,但是端午节风俗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望和文化特征却是从来没有变过.有人总结端午的文化精神应为:一是崇尚自然,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精神的追求;二是对舍身报国的民族英雄的尊重,和对刚正不阿,明月清水的道德人品的崇尚;三是亲情团聚,天伦之乐,和对幸福的美好愿望和期盼。这正是数千年中华文化所蕴育出的端午精神,所以端午节就有了辟邪和祈福,怀念与纪念,团聚和娱乐等多种多样的内容。
民族节日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它带着民族的特色和血脉。出国多年,端午节情怀早已淡去,好多年甚至已忘掉了这一富有诗意的日子,可现在不一样了,超市上的中国物品让你的记忆早早的回到从前。愿我们曾经已经有些淡去的端午情怀重新燃出灿烂的文化之花。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