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中文医学译名为“阿尔茨海默病”。英文名为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 或 senile dementia of the Alzheimer's type. 1906年,一个名叫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Alois Alzheimer)的德国神经科医生首次对外公布了一名51岁女患者的病情,使这种不治之症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医学界也从此以该医生的名字“Alzheimer”命名此病。在美国,这个病为公众所关心也只是近几十年的事,尤其是1994年,前总统里根宣布自己患有“AD”,这才使很多美国人第一次开始追问:“什么是 AD”?
“什么是 AD ”?这个问题近几年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包括我们中国人的关注,简单一点来说,老年痴呆是一种由于大脑器质性损害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它在不知不觉中起病,呈持续性智能衰退并直线下降。临床表现为记忆、理解、判断、自我控制等能力发生逐渐性退化和损害,并伴有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而这些临床症状不断恶化,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全世界每七秒就有一个人患上此病,老年痴呆症病程一般是5至12年,平均生存期只有5.9年,该病已成为现代社会老年人的主要致死疾病之一。
据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2011年报告公布的数据表明:全球预计3600万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其中多达3/4的患者未经诊断并因此无法获得相关治疗,信息和护理。
在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罹患老年痴呆的几率约为4.8%,65岁以上的老人患病率高达7.2%以上,年龄每增加5岁,患病率几乎将要增加1倍,到85岁人群的患病率增至30%,既3个85岁以上的老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痴呆症患者。保守估计中国全国老年痴呆病患病人数高达800万以上(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研究室副主任,国际老年精神病协会理事王丽华于2011年公布的数据)。
中国全国老年痴呆患病人数高达800万以上,人数已居世界之首,然而意识到自己患病,并到医院就诊的不到两成。据最新统计,天津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老年痴呆总患病率为5.22%,80岁患病率达15.9%。据估算,全市现有10万老年痴呆患者,每年新增近1.8万至2万人。但仅有2%的家庭带老人进行了正确的治疗,其他家庭的痴呆老人吃的大都是营养药。
“老年痴呆”成为一种病症称谓,它来源于 senile dementia of the Alzheimer's type。但中文意译却让人觉得带有一定的歧视和贬义色彩,这就造成对无数老人尤其是老年患者的伤害。
语言本身就具有潜在的判断性在里面,它是一种标签,会传达给人们一些信息,会影响被称呼的社会群体的自我评价。很多患者对“痴呆”二字心生抵触和排斥,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不肯承认自己患病,更不愿意去医院诊治,错过了早期治疗的机会,使病情加重,从而增加了自己的痛苦,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当然,老年痴呆病人就诊率低不只是对“痴呆”二字心生抵触和排斥造成的,还有一重要原因是全社会对该病的认知度不够。老年痴呆症是静悄悄的疾病,没有痛痒不适等明显症状,早期只是出现记忆力减退、健忘等,很多病人误认为这是正常的衰老,而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疾病应该就医,也导致病人错过有效治疗机会。
我父母一老同事,也是看着我从小长大的一位阿姨在她七十岁左右就已出现明显的记忆力减退、健忘等症状,可谁说她患有“老年痴呆”她就跟谁急。我在2006年回国专程去看过她,并劝她就医但她急扯白脸的跟我吼:“谁痴呆了,谁痴呆了,人老了爱忘事是正常的,我才没有痴呆呢”!直到2008年她有一次外出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而走失,家人全家出动最后动用了警察才将她找回家。在这之前,她没接受过任何治疗。想想真是心酸:在社会物资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有这么一群人,而且是对这个社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老人,在自己患病后,并没有完全享受到社会物资文明和人类医学科学发展的成果。
最近有消息称:中国国内已有专业机构启动了申请更名工作。
当然,更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化,只是一种称呼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全社会对这一群人的关爱,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知。从自然规律来说,每一个人都会老,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老年痴呆”这一群体的一员,不管你心生何种抵触,自然规律就是自然规律,它与任何人的感情无关。所以关爱他们就是关爱我们自己,关爱他们的现在就是关爱我们自己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