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适。比如感冒发热,腹泻咳嗽等,由于我们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找医生看病便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但是,对癌症这一早期无明显症状的疾病,有时就会耽误病情。实际上,癌症如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大多数病例能获得根治。但临床所见到的很多病人不是早期癌症而是已经进入癌症中晚期,因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期。癌症早期常无特殊症状,甚至毫无病态。故病人不会主动到医院就诊检查,而一旦状态明显又常常为期已晚。其实,一些症状和体征是可能和早期癌症有关的,可称之为“早期征兆”或“警报”。癌症的早期发现,除了找医生进行普查外,还有赖于我们自己提高警惕,学会自我检查,自我发现。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与癌症相关的一些症状和体表的异常表现: 1,体表的不痛肿物:某些体表或接近体表的肿物,如果体积小,表皮不红不肿,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恰恰是这些不痛的肿物,最终有可能被证实是危机人们生命的恶性肿瘤:如乳房包块,肿大的淋巴结,甲状腺结节等等。 2,变化活跃的痣:我们每个人的皮肤上大都生长有大小不等,颜色不一的色素痣,它们一般说来是没什么变化的。如果在短期内色素痣出现以下变化就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原有的痣毛突然脱落,表面潮湿,出血,糜烂,溃疡经久不愈,痣的中央出现硬结,围绕痣的周围出现状如卫星的小黑点,色痣颜色突然消退,变得浅淡或不均匀。 3,出血的痔疮:有相当一部分人有痔疮,因而对大便带血的症状不够重视,这就有可能延误胃肠道肿瘤的诊断。因此,对于反复,频繁的大便出血,不管是否患有痔疮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便血可分为三种:柏油样便,鲜血便,和潜血便。柏油样便多出现在上消化道疾病的出血如胃癌,胃溃疡等,这是因为这些疾病引起的出血在经过胃酸及其它因素的作用后,到达直肠肛门时就变成柏油样便了。鲜血便多出现在结肠,直肠和肛门这些器官的疾病中,如痔疮等。潜血便是指消化道少量出血时,一般不能用肉眼发现,需要用实验手段才能发现的消化道出血。 4,“老慢支”:突然的咳嗽,咳痰若经治疗后不愈会引起自己的注意,就诊也会很主动。但对于长期存在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的“老慢支”病人,尽管咳嗽,咳痰等症状发生了性质和程度上的变化,往往也不能引起自己的及时注意,也可能造成误诊。 5,各种不寻常的反复出血:鼻血,不规则的阴道出血,尿血,皮肤粘膜出血,便血,咯血等。 6,上腹隐痛:有人将长期的上腹隐痛,饱涨,嗳气反酸视为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老毛病”不加以重视,但是某些肿瘤如肝癌,胃癌的早期症状,恰恰就是反复的“胃痛”。 7,吞咽不适:食道癌的早期信号便是吞咽不适,轻度梗噎,进食后胸骨后不适,如灼热,疼痛等感觉。尤其是对酒精,醋,辣椒等刺激性食物为敏感,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引起足够重视。 8,不明原因的消瘦:现代人喜欢苗条,匀称的身材,人们对体重减轻大多心生向往。然而,许多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往往伴随着病人体重的持续下降。某些肿瘤最早出现的症状就是体重减轻,这种体重减轻是进行性的,在短期内体重有可能下降20%以上。 9,皮肤及粘膜慢性溃疡:溃疡在人体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溃疡发生后,结局无外乎两个:很快痊愈或者经久不愈。对经久不愈的皮肤及粘膜(如舌头、口腔粘膜等)的慢性溃疡,在排出伤口局部血液循环不足,营养不足或致病因素未能去除等原因外,要高度警惕癌症的可能性。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提出下列“八大警告”作为人们考虑癌肿早期征兆的参考。 1,可触及的硬结或硬变,例如乳房、皮肤及舌部发现的硬结。 2,疣(赘瘤)或黑痣而有明显变化。 3,持续性消化不正常 4,持续性嘶哑、干咳及吞咽困难。 5,月经期不正常,大出血、月经期外出血。 6,鼻、耳、膀胱或肠道不明原因的出血。 7,不愈的伤口,不消的肿胀。 8,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 中国医学科学院根据中国的情况,提出下列十大症状,作为引起人们对癌症肿瘤注意的警报: 1,身体任何部位,如乳腺、颈部或腹部的肿块,尤其是逐渐增大的。 2,身体任何部位,如舌头、颊粘膜、皮肤等处没有外伤而发生的溃疡,特别是经久不愈者。 3,中年以上的妇女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或分泌物(俗称白带增多)。 4,进食时胸骨后闷胀、灼痛、异物感或进行性加重的吞咽不顺。 5,久治不愈的干咳或谈中带血。 6,长期消化不良、进行性食欲减退、消瘦、又未找出明确原因者。 7,大便习惯改变,或有便血。 8,鼻塞、鼻衄、单侧头痛或伴有复视。 9,黑痣突然增大或有破溃、出血、原有的毛发脱落。 10,无痛性血尿。 必须强调的是,无论这些警告,警报也好,还是症状,体征也罢,都不是癌肿所专有的。有了这些项目中的一项甚至几项,也并不能说明此人就是患了癌肿。不能把这些征兆看成是确诊癌肿的依据,并因为有一至几个征兆,就惶恐万状,举家不安。但是,上述的警报和症状,又确实可能是属于某些癌肿的早期征兆,所以,如果发现了这些征兆,我们要做的是,不可掉以轻心,应该及时看医生,以做确诊和排出的诊断,防止造成延误诊断和治疗。 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癌症攻防策略》王笑民主编 中医出版社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