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樊建川先生早年就是由于对川军抗战这段历史的兴趣,才开始涉足收集抗战文物。20多年前,樊建川先生看了一部抗战电影叫《血战台儿庄》,影片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川军将领王铭章率领5000川军在山东滕县阻击日军,在日军攻破县城之后举枪自杀。王铭章为著名抗日将领,在抗日战争徐州会战中,因保卫滕县而牺牲殉国,为台儿庄大捷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这个电影让樊建川热血沸腾。从此他开始研究川军抗战的历史,搜集川军文物。经过十多年的收藏之后,樊建川在他的博物馆聚落当中,专门修建了一座川军抗战馆。这个馆里珍藏着抗战时期川军出川抗战,奔赴前线的悲壮历史。
该馆以大量的资料,图片,文物文献等展示川军在八年抗战中做出的特殊贡献,由此以纪念先辈。“30万”和“300万”这两个数字是川军馆的两大主题,突出表现30万川军出川抗战,300万壮丁奔赴前线的史实。尽管当时的四川是居于抗战后方,但仍然提供如此巨大的人力资源前往前线浴血奋战,非常地悲壮,惨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与蒋介石素来不和的刘湘于8月7日到南京出席国防会议,会上刘湘慷慨陈词近2小时:“抗战,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26日发表《告川康军民书》,号召四川军民为抗战作巨大牺牲:“全国抗战已经发动时期,四川人民所应负担之责任,较其他各省尤为重大!” 9月1日刘湘率部出川抗战。10月26日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作战地境为江苏的太湖以西和浙北,皖南部分地区。曾有人劝多病的刘湘不必亲征,留在四川。刘湘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
在抗战期间,多名川军将领为国捐躯:刘湘出师未捷身先死,刘湘于1937年9月1日带领川军出川,1938年1月20日在汉口因胃病突然复发,吐血去世,终年仅48岁。死前他留有遗嘱,语不及私,全是激勉川军将士的话:“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刘湘这一遗嘱,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前线川军中每天升旗时,官兵必同声诵读一遍,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
川军杨森部血战淞沪的时候,在大批中国军队向西退守南京的时候,四川资阳的饶国华正率领145师继续东进,1937年11月27日,日军出动机械化部队4000多人猛攻泗安阵地,战斗打响三天后,日军依靠装备优势攻陷泗安,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饶国华拔枪自杀,慷慨成仁,年仅44岁,他是抗战中第一个自杀殉国的川军高级将领。
1938年3月14日,在血战台儿庄一役中,四川将领王铭章指挥川军死守滕县。三天后日军攻破城墙,王铭章多处中弹,随行官兵也多被打死,眼见大势已去,王铭章遂拔枪自戕,壮烈殉国。王铭章是抗战中第二个自杀殉国的川军高级将领。指挥徐州会战的李宗仁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
1944年,抗战进入第六个年头,这时的川军已由最初的两个集团军增加到七个集团军,他们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中战场,参加了正面战场的所有大规模对日作战,当时川军将领成都人许国璋率领150师在常德保卫战中,被日军三面包围,而背面是滔滔江水,无可退守,许国璋率部坚守阵地时负伤昏迷。等他醒了后发现阵地已失守,便自己拔枪自杀,许国璋是第三个自杀殉国的川军高级将领。
而在抗战期间,川军牺牲更多的是无名英雄,普通战士。川军装备十分简陋,肩背斗笠大刀,身穿单衣短裤,脚蹬麻眼草鞋是他们典型形象。1937年杨森率领出川的部队最先到达上海,正赶上了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场恶战,这是川军在抗日战争中打响的第一仗。参加淞沪之战的川军,在陈家行一线与日军激战七昼夜,一万四千名官兵伤亡一万多人,几乎全部打光。
国难当头的时候,当年300万川军,穿一双草鞋,扛一支"老套筒",带了川中父老的嘱托,一步一步走向生死未卜的前线。出川之时,虽已秋风萧瑟,但士兵每人仅有粗布单衣两套,单被一条,草席一张,草鞋两双,斗笠一顶而已。至于武器装备,就更低劣了,主要武器为四川土造的“单打一”——七九步枪,且使用已久,质量很差,大多不堪使用,仅能打个山鸡,野兔之类。至于轻机枪,每个师仅有十多挺。火炮方面,每师除几门土造的迫击炮外,山炮,野炮一门没有,更没有交通,通信,补给,卫生等装备和器材。这真是“衣被难以御寒,武器不堪杀敌”!可就是这样一支“如此不堪”的队伍,当年的他们却遍布全国各大战场,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用自己对民族的忠诚、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实现了作为军人的价值!
抗战八年,川军担任的前线战场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抗战中的川军严格来说并不能算是中国军队的正规部队,而是一支地方军阀武装。无论是部队的装备和军事素质,部队待遇,都无法与国民党中央军相提并论。但抗日战争中,这支部队用自己大无畏的牺牲换来了“川军能战”,“无川不成军”的名声。
有一个故事曾在四川广为流传,四川北川县城居住着一位叫王者成的老人,1938年大爷的长子王建堂报名参军,在儿子即将出川时,大爷买了一大块白布制作了一面旗帜送给儿子,旗帜正中写了一个“死”字,“死”字两边写道:“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往勇直前,勿忘本分!”(见《绵阳文史资料选刊》第1辑)
大爷书写的“死”字旗,送儿当兵的故事很快流传开来,四川男儿勇跃参军。王者成老人的儿子王建堂参军以后,一直带着父亲做的“死”字旗,7年间他曾四次负伤,每次都是用“死”字旗包裹伤口。解放前夕,王建堂随川军起义回到家乡,于1992年去世。
樊建川先生听说王者成老人的故事以后,复制了一面“死”字旗珍藏在川军抗战馆里。在建川博物馆聚落珍藏的几百万件文物中,这是唯一的一件复制品!
八年抗战中,300万川军出川抗战(占全国同期实征1405万余人的五分之—还强!),川军占全国抗日军队总数的五分之一(中国抗日军队中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四川人),故有“无川不成军”之说。其中64万多人伤亡(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川军贡献伟大!
八年抗战中,四川还提供了全中国近三分之一的财政粮赋……四川人民这段英勇悲壮的岁月,是四川有史以来最光辉灿烂的一段历史。
抗战中后期,国家财政困难万分,全川又掀起了献金高潮。1944年1月17日,“成都市各界民众献金救国大会”在成都少城公园举行。各界市民无不踊跃捐献。一长串衣不蔽体、,瞎眼跛脚的乞丐,也踉踉跄跄把乞讨来的全部铜元、镍币,叮叮当当放进“救国献金柜”,然后蹒跚下台……全场哭声顿起,争先恐后掀起又一轮献金高潮,以致挤翻了主席台柱子。这些钱是四川人民一滴滴挤出来的血,有力地支持了抗战。
抗战最困难时期,四川负担了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0%以上;1941年至1945年,四川征收稻谷8228.6万市石,占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38.75%;四川献金总额则达5亿多元(信息来源网络)。
小时候听长辈讲过一个故事:抗战高潮的一年,寒冬腊月沉沉深夜,有个衣衫破烂,又冷又饿的穷军人走到城门洞边卖汤圆的小摊子前,埋头呼呼呼地只顾吃汤圆……眨眼间穷当兵的却不见了。卖汤圆的小贩恍然大悟:这是当年出川抗战的川军啊,是赴国难牺牲的无名英雄从阴间来吃汤圆啰!消息传开,附近市民们都哭了:“天冷了,他又冷又饿,莫让他在阴间受苦呀!”于是一家又一家,流泪端来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圆,祭奠那些为国捐躯的川军子弟……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极感慨地说:“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相关文章:
建川博物馆聚落 (二)共军,国军抗战馆,战俘馆(图文)
建川博物馆聚落(一)樊建川其人(图文)
最近发表: 这巷子咋就最成都?(图文)
情思悠悠说阆中(图文)
川军抗战馆
樊建川先生复制的王者成老人送儿子的“死”字旗
川军出川时用过的斗笠,蓑衣
川军抗战展馆内
川军将领邓锡侯说:川军战而胜,凯旋归,战而不胜,裹尸还!
四川将领王铭章遗言:我死在这里很痛快!
战场上缴获的日军战利品
战时遗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