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枚秦半两,它当然是来自两千多年的秦朝!那是三年前女儿回国去西安,妹妹的朋友送给我们的礼物,那件礼物是一套古钱币集锦,这些钱币都是普品,存世量极大。这枚秦半两是这套钱币中的一枚。它是半两中最普通的小钱,象这样的普品是绝对入不了真正玩钱币的玩家们的法眼的,因为它太小儿科了,玩家们看不起。
可是我却对它有些爱不释手,这枚钱币不完整,两千多年的时光损坏了它的机体,流露出一种残缺沧桑的美感,这种美苍凉,厚重,纯粹,它穿透岁月和历史,直达我的心灵深处!
“乍想起琼花当年吹暗香,几点新亭,无限沧桑!”沧桑为何物?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枚“外圆内方”的小钱,如今穿越两千年的时空来到我的面前,好像在告诉我:那曾经有过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那曾经霸道过的,繁华过的王朝,那曾经有过的欢歌笑语,妩媚和多情,在喧嚣后终于宁静,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淡渐远,湮没于萧瑟西风,大漠黄沙······;那钱上的淡淡铜锈,好像还在诉说着它曾经在无边的风月里演绎过的孤独和苍凉。
货币是历史的产物,它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在商朝时代就已有了贝壳的使用,虽然这并不能证明贝壳已发展成为十足的货币,但它至少有了货币的功能。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生产工具日益显得重要,于是人们在以物易物时就将刀、铲、纹轮等作为货币一样使用。一个地方对某种生产工具用得最多,这种生产工具就变成了这一地区的货币。经过长时期的演变,从农业工具演化而来的货币,到了战国时已形成了三大体系:布币,刀币和环币。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形制各异,并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主要有齐鲁的刀币,中原三晋的布币以及西北一带的圆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国,实现了四海一统,建立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车同轨,书同文,修长城,筑驰道,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还诏令统一币制,但是,将哪一种货币作为通用货币呢?
秦始皇采取了两种统一货币的主要途径:一是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权掌握在国家手中。二是统一通行两种货币,即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黄金以“镒”为单位,一镒为二十两。铜钱以“半两”为单位,俗称“秦半两”。“秦半两”造型外圆内方,无内外廓,背平无文,篆书“半两”二字分别列于方孔的两侧,钱文凸起,据说这“半两”钱是丞相李斯所设计,布局严谨,笔划方折,雅卓刚健。原来六国通行的旧钱全部废除,不得再充当货币,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据说“秦半两”的造型极具政治色彩,它是秦代“天命皇权”的象征。《吕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秦代的统治者认为外圆象征天命,内方代表皇权,把钱做成外圆内方的形状,象征君临天下,皇权至上,“秦半两”流通到何处,皇权威仪就散布到何方。
圆形方孔钱这种制式,从秦朝至清末民初,在中国流通了两千一百多年,甚至影响到了朝,日等邻国。民间对钱币也有了"孔方兄"的谑称。它的造型是智慧与美的绝妙结合,同时它又便于携带穿挂,流通和储藏。
圆形方孔钱外形美观,内含“天圆地方”的宇宙奥妙和"外圆内方"的人生哲学。有人说“秦半两”蕴含着为人处世的道理:“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事之道。古人认为:“天”为圆,高远辽阔深邃通透,“地”为方,沉稳规整朴实厚重,用以处世,则"外圆内方",对人对事圆融练达,立身处世恪守原则。
其实,这些说法可能都是两千多年来人们赋予“秦半两”的美好寓意而已,这种造型的设计在当时应该是出于制造和携带的需要。环币便于携带穿挂,所以成为首选。而在铸造过程中,需要把钱币边缘锉齐磨平,而中间的圆孔往往使其固定困难,于是人们就把中间的圆孔改为方孔,只要用方形木棍穿数枚钱币,就可一起打磨,大大提高了效率。从此,圆形方孔钱随着秦统一而通行全国。
(文章资料来源于网络)
我的那枚有残的秦半两
网络上找来的一枚完整的秦半两(图片来源于网络)
战国时的刀币(图片来自网络)
战国时的布币(图片来自网络)
战国时的圆钱(图片来自网络)
战国时的贝币(图片来自网络)
战国时的鱼币(图片来自网络)
西汉时的"孔方兄"五铢钱
唐代的"孔方兄"开元通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