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出国后第一个春节,也是第一次离开家过春节。实际上,叫“过春节”都很勉强。 米那时候在一个大学城读书,除了一些中国学生,城里基本没有中国人。同事和老板不知道春节,即使知道,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没有假期,春节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工作日。 那时候,还没有个人的互联网,更没有中文网络。当地没有中文报纸,也没有中文电台电视。和国内的联系主要靠写信。国内的春节气氛一点也感受不到。 米过春节已经习惯了。随着春节临近,就逐渐的兴奋起来。根据过节的日程,想象着家里的情景。常说 “人逢佳节倍思亲”,这回才知道是啥意思。 爸爸妈妈工作忙,平时不下厨房,但是每年这个时候,就会露出家传的本领,亲手做几个拿手好菜。妈妈一定要蒸几锅红枣馒头。馒头制成花呀果呀鸟呀鱼呀之类的形状,里面外面放上河北红枣,再用几把新梳子压出鱼尾或者花瓣纹路,点上红豆当眼睛,蒸出来栩栩如生,好看又好吃。她还要煮一大锅猪肉方子,放凉以后冻起来,吃的时候切成薄片,沾着醋,真叫那个香!爸爸包饺子,包的又好又快,两手一碰,一个饺子就出来了。嘴上慢条斯理和大家天南地北的聊天,饺子一个一个的从手中蹦出来。米手脚笨,轮不上干技术活,就嘴里打着锣鼓点,两把菜刀上下翻飞的剁饺子馅,然后等着把包好的饺子摆放好,但是不可以数,因为过年的饺子应该是“多的数不清”。 越是想象着家里的热闹,越觉得国外的寂寞。又想留在国内的老婆孩子。听说女儿学讲话了,想象着她奶声奶气的咿呀学语,要是能摸一下她嫩嫩小脸,那是啥感觉呀!想见,想马上就见,偏偏见不到,心里痒痒的,有些刺痛。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思念”吧。 还好,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春节。春节没有假,就在周末庆祝。 周末去大学校友家里和朋友们饱餐一顿。她是米国内大学时的“铁哥们”。米能到这个大学,全靠她上下奔走。她和她男朋友为米接机安排住处极其热情周到。春节能和这样的铁哥们在一起,比“他乡遇故知”更上一层吧。 重头戏当然是留学生自己组织的“春晚”。平时难得见面的中国留学生欢聚一堂。中国人到了海外,真的就变得开放。大家争先恐后的上台表演。有位日子过的比较艰难的女生,冲上台,发表了一番“xxxx不相信眼泪”的感言,搞的大家泪汪汪的激动。台上几位唱“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结果全场一起放声大合唱,气氛高到极点。孩子们也兴奋的小脸通红,台上台下的跳来跳去,弹钢琴,唱歌跳舞的表演,忙的不可开交。 米看到几个“单身”离开了。在我们那里,留学生分两种:“有家的”和“单身”。单身其实都有家,只是一个人在国外而已。因为大家住的近,“单身”总是混在一起,情如手足,米就出去送他们。从灯火辉煌热闹非凡的会场出来,看到他们一步一步的消失在寂静冷漠的夜色中,反差极大,心里突然有点伤感。 一回头,看见一位女“单身”有些跌跌撞撞的跑出来。刚才看见她和大家一起纵情的唱,疯狂的叫,甚至有些歇斯底里,怎么一下就要走?米就叫住她,问“你怎么要走了?” 她可怜巴巴的看了米一眼,幽幽的说“我想家,想女儿”。她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 米呆住。一直试图压在心里的东西猛的翻了上来。突然理解为什么这么喜庆的场合留不住他们,应该是触景生情的思念吧。心乱如麻,米没再进会场,直接就回宿舍。 在静悄悄的宿舍里,一个人呆呆地的坐着,反倒觉得心情好了一些。是的,在人群中的孤独,在喧闹中的孤独,那才真的是孤独。 第一次在国外过春节,第一次明白,原来“思念”,是这么沉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