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海归朋友聊天,他说出了个“海归本土化”的概念,有点意思。本土化是外资企业在中国采取的措施。因为企业的根在国外,无论如何本土化,外企总是外企。海归作为个人,如果不本土化,难以发展,如果过于本土化,就丧失海归的身份,所以海归的本土化有些左右为难。最近看到过于北京建国饭店的一篇文章,米觉得回顾这个过程对海归有些启示。 北京建国饭店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中外合资饭店。1980年破土动工1982年竣工。建国饭店由美籍建筑师设计,但是当时中方有人认为中国的第一家合资饭店应该由中国人设计,所以中方也搞了一个设计。两个设计中差距最大的是厕所的设计。外方的设计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见到的样子:每套房间里面有一个厕所。 中方的设计也是每套房间一个厕所,但是厕所是在走廊里面,也就是厕所集中在走廊的尽头,每个房间有相对应号码的厕所,每个房间有自己的钥匙。现在谁都知道哪一个正确,但是当时并不那么容易判断。 首先是对于科技水平的认识不同。中方反对的理由是厕所和卧房在一起,厕所的臭味怎么受的了?“厕所有味”在当时的中国是明摆着的事情,连这个都没有考虑到难道不是一个笑话?外方反复解释在现在的科技水平下,厕所是可以没有味道的,让客人出房间上厕所不够高级饭店的水平。最后领导拍板,采用外方的设计,于是我们才有了与当时其他中国饭店不一样的建国饭店。 这不能怨中国的设计师水平不高,而是他们没有出过国,没有看见过国外高级饭店是什么样子。对于现在的海归也是一样。海归的最大优势就是看到了国内同行没有看过东西,做过国内同行没有做过的事情,掌握国内没有的知识就是海归的本钱,不论如何本土化,这个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否则本土化就变成了“去海归化”。当然,如果你和国内同行知道的一样,也就是水平差不多,那还是不回去的好。 这里也要赞扬一下当时外方的推销能力。一个新的理念是需要推销的。其实中方的设计当时也有道理,符合国情。比如国内当时经常会停水停电,如果发生在外方设计的情况下,就会是大问题。在领导也不了解这些技术问题的时候,同时在客观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外方的公关说服能力是非常关键的。米认识几个海归朋友,他们有非常好的技术和产品,可是没有很好的表达和说服能力,结果到处推销到处碰壁。 海归的本土化问题,关键还看是否可以保持自己的知识优势。如果没有知识上的优势,那还是留在国外的好。否则,海归只能做表面文章,比如穿外国衣服啦,喝咖啡吃面包啦。米在国内听过一个海归作报告,他已经回国几年了,中文讲得“贼溜”,可是报告的幻灯是英文,说的一大半是英文。那个英文发音咱就不评论了,可是下面的听众都听的懂中文,为什么不直接讲中文呢?按照学生的话说,“你就装吧!” 这还是小打小闹,大一些的就要”把自己当企业经营”了。学历,专利,发明,奖状什么的,只要能吓唬人,都拿来给自己贴金。这样还不行,还可以请远房亲戚砍别人的脑壳砸别人的屁股。这样到是真的“本土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