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在中国一般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国家标准,一个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总是低于国际标准以“出口转内销”都可以当成一个金字招牌。很多国际品牌在出现质量问题进行全球退货的时候,唯独中国可以排除在外。因为就算质量不合格,但是也达到了中国的国家标准,当然不需要退货。 中国生产的马桶盖,中国人居然到日本去抢购。听上去匪夷所思,其实还是很有道理,因为是按照日本的质量标准生产,当然身价不同。 现在中国想要取消国家标准,一律按国际标准生产。为了推行这个政策,开始宣传“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 这个想法很好,但是也不能忘了中国的国情。其实中国一直都不缺“工匠”,只是这些“工匠”有着根深蒂固的“工匠思维”。 回国和朋友聊天。他们工厂因为上海城市功能转移,将上海的工厂迁到外地,所有设备原封不动地搬过去。但是和很多上海迁移工厂一样,到了外地,产品质量立马一落千丈,怎么搞也上不去。为什么?因为老师傅留在上海不去外地。同样一个工艺,老师傅出的产品质量高,换人就是不行。 上海工厂迁移的政策是买断工龄。就是按照现在的工资,离退休有几年就发几年工资。虽然少了一些外快,但是收入和上班差别不大,而且还落个清闲。这种优惠政策是“维稳”的需要,但是不利于“师傅”去外地新厂工作。 按照国外的惯例,只要生产工艺在,产品质量应该差别不大。但是在中国即使看上去再简单的工艺,其中还是有很多“窍门”藏在师傅的脑子里。所谓工艺流程早就和实际生产脱节。中国有句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中国的“工匠”是把关键的技术或者窍门作为私有财产,宁可烂在肚子里,也不轻易告诉别人。 所以中国有很多“大拿”,职位可能不高,但是及其重要,没有他就玩不转。 你可能觉得这是师傅没文化觉悟不高。这可是大错特错。 国内有几个搞企业的朋友,投资和中科院或者大学教授搞产品。都碰到类似的问题,就是离开这些研究员或者教授,产品质量就出不来。仔细打听一下,原来这些人都留了一手。比如化工产品,加料的最后一步必须专家亲自出马。专家拿出一个小袋子,把不知道什么东西加进去,产品质量就出来了。如果不加这些神秘的东东,神马都不是。 几千万上亿的投资,“秘密”全在专家手里。也就是说企业的小命全捏在专家手里,听上去都一身冷汗。问他们为什么不要求专家交出配方?朋友说,谁敢呀?手里有秘密的专家行情好的不得了,竞争对手一直出高价挖角。一个怠慢就鸡飞蛋打,所有投资就打水漂了。 如果你连关键工艺都不掌握,如何标准化生产,如何保证质量? 有一次和专家聊天,谈到这个“知识产权”问题。专家说这也是逼的。如果什么都说出来,很快就被人家踢出来,同样鸡飞蛋打一场空。 这让我想起几个海龟的遭遇。他们和投资方签订了合同,看上去无懈可击。所以来个“竹筒倒豆子”,把所有技术都作为公司财产传授出去。产品顺利生产上市。结果投资方几轮融资下来,这些专家的股份就稀释的看不见了。等于白贡献。 如果“工匠”的这种无形知识产权理不顺,中国产品的质量很难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