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标题,差一点给自己甩一巴掌。学生是多么崇高的称呼,怎么敢如此不敬?记得有人说过,谁反对学生谁就是反革命!这是多大的罪过呀?不过,镇静一下再想,学生有什么稀奇,谁没当过学生,谁家没有学生啊? 古代的学生,将来是要考状元当秀才夺功名,很可能当官发财,所以是潜力股,是当两班贵族的材料。那个时候的学生,不供着也得敬着,谁知道将来他是什么人物?不过,他们只是“可能”成为国家栋梁,并不是真的有什么权力。所以学生的地位有些尴尬,“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秀才碰到兵有理讲不清”,“百无一用是书生”都是挖学生的短处。 民国那个时代的学生,地位就比较高了。当时穷人是大多数,能够上的起学的人很多家庭非富即贵,所以那个时候学生神气十足,搞起学生运动,县太爷也不敢动粗,说不定哪个学生是谁的公子还是小姐,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不过那个时候的学生运动比较简单,诉求大多比较具体,政府要么接受,要么让学生吃枪子,干脆。 文革时期的学生,那可就不得了啦。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看谁不顺眼,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简直就是毛主席派来的天兵天将。当然最后学生也没有好果子吃。毛主席大手一挥。学生从管天管地变成到农村改天换地。学生呐,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米这一代学生是最窝囊的。高考入学,从工农兵变成了学生,好像一下掉到社会底层。要下乡学农,下部队接受军训,谁都可以教育一下。记得军训的时候,教官一本正经地教如何拆卸步枪,忍不住闭着眼睛给他拆卸一遍。咱好赖也在军工厂混过,上大学还得学这个?那个时候的学生太爱学习了,参加过的最大学生运动是跳舞,虚度呐! 后来的学生,学习热情不断下降,但是政治热情不断高涨。把睡觉前经常谈论的治国安邦之策搬上街头,要求政府这样还是那样,
确实风光了一阵。可惜重温了“秀才碰到兵,有理讲不清”的老话。 看到现在台湾学生占领立法机构,"要求立法,提出两岸协议监督机制的法制化,不可以是行政命令,它应该经过国会,经过人民的审议和同意,创立法律规范未来--包括目前的服贸--的谈判及审议。" 仔细想想,觉得太虚幻。台湾只是一岸,如何立法监督两岸协议?什么是“经过人民的审议和同意”?或者简单问,什么是人民?政府不是人民选举出来代表人民来“审议和同意”的吗?难不成台湾要让学生会来管理? 所谓学生,其实就是考试中写出了正确的答案,被学校录取读书的人。学生即不是人民选举产生,也不是皇帝的格格阿哥,根本就没有天赋的执政权力。 学生就是一定年龄段的年轻人而已。年轻人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是有一些叛逆,所以是社会发展的开拓者。学生运动是新思想对旧观念的冲击,对旧体制的反叛。一个国家没有学生运动,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没有活力。所以学生运动是一件好事情。 但是,如果学生一旦运动起来,就一定要达到什么目的,就一定要国家或者政府必须执行你的要求,这就不太现实了。目的达不到,就没完没了,即是学生的可爱之处,也是学生的可叹之处吧。
|